第B05版:老法今说

古代就有“快递” 丢件后果很严重

本文字数:2868

清明上河图中描述急递铺的画面,“快递员”正在等待命令 资料图片

  “双十一”的热度早已拉满,网购让大家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到物美价廉的好物,已经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一项生活方式,同时也让快递行业逐渐兴起。但实际上,快递属于邮政行业,在中国古代就已经有了,而且门类复杂。

  在古代,人们想传递东西靠什么?飞鸽传书还是八百里加急?今天就让你们了解一下古代“快递”是什么样的。

  古代快递发展史

  商周:快递(邮政)行业在商周时期就已经出现。据《周礼·秋官》记载,当时周王朝的官职中便设置了主管邮驿、物流的官员“行夫”,对其职责要求是“虽道有难,而不时必达”。古代快递,主要用于传递政令、军情,民间极少使用。

  秦汉:全国已有成熟的快递“公司”——驿传。后来“驿传”逐渐走向成熟,形成一套完整的制度。

  魏晋:魏晋时期,中国出现了第一部专门的邮政法规,即《邮驿令》,这在古代邮政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隋唐:由于大运河南北开通,水路快递更为突出。快递业出现了以京城为中心,辐射全国各地的格局,就连一些边远山区也设有“网点”。最盛时全国有1639个驿站,专门从事驿务的人员共2万多人。邮驿分为陆驿、水驿、水陆兼并三种。

  宋:建立了急递铺制度,大大提高了快递的速度。

  元:疆域辽阔,在大力发展交通的基础上不断强化驿站制度,使邮驿快递业有了长足发展。

  明:明朝初年开始设立了独立于驿站之外的货物递运所,成为特快专递的基层组织,归属于各地卫所管理。

  清:邮驿快递业的发展迅速,达到最巅峰的时期:全国的驿站有2000多处,急递铺有1.4万所,驿夫有7万多人,铺兵达到4万多人,成为古代历史上最庞大的邮驿快递队伍。

  除了以上的官办“快递”,还有民办“快递”,这就是武侠剧中经常出现的一个部门——镖局或镖行。

  镖局起源于什么时候难以考证,但可以肯定第一家被“官方”认可的镖局诞生于清朝。在这样的快递公司谋个职位,必须文武双全,遇到事情,脑子够灵光,嘴巴会说,还得会武功。

  镖局的镖师们有句口头禅,叫“三分保平安”,这是一个资深镖师的基本修养。当然,镖局“快递”的对象除了钱财物品外,还可以是人。

  然而,不管是邮政还是镖局,都不是一般老百姓能消费得起的。如今的“偏远地区外,全国包邮”还是很贴心了,而在古代最常见的还是靠“人肉”——私人捎带,没朋友的那就飞鸽传书吧。

  800里加急不接民间订单

  虽然快递行业早已出现,但在古代并不对民众开放。这些“快递”业务虽然高效,普通百姓想要享受却不可能——国家邮政系统不接受民间订单,所以民间通信大多靠私人捎带。

  汉乐府中有一首《饮马长城窟行》,里面有一句“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写的就是托同乡的人带回家的信件。

  古代的国家邮政系统叫作“驿传”或者“邮驿”,是古代政府为了传递文书、接待使客、转运物资而设立的通信和交通组织,官办官管官用。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负责政府的公文往来和军情传递,也承担一些物资的运输工作。

  既然是公文和军情,对时效性的要求就非常高了。那么,这套系统的速度到底有多快呢?相比今天半天不发货还经常丢包毁件的快递来说,古代的快递行业管理要严格得多。

  首先,在速度上就有很明确的规定。

  秦汉时期步递一般都是短途,平均每个时辰要走10里,当天送完。如果用“传车”,最多每天可行二三百里。骑马的话,对速度的要求是“日行四百里”,这是当时的速度极限了。

  唐时规定,陆驿最快日行500里,最慢为180里;步行人员日行50里;逆水行船时,河行40里,江行50里,其他60里;顺水时一律规定100至150里。

  汉代马递的最快速度是日行400里。唐代则规定,每天车行至少120里,骑马180里,皇帝颁布的敕令须日行500里。安史之乱安禄山在范阳(今河北定兴县境内)起兵,唐玄宗在临潼华清池,两地相隔近三千里,六日内玄宗就得到了消息,这就是日行五百里。

  宋朝速度规定基本上沿袭了唐朝,只是这时出现了“急递铺”。“急递”的马脖子上都配有铜铃,疾驰时发出叮叮当当的响声以警示路人,如果路人不避让或避让不及,一切后果均由路人承担。

  到了清代,由于战火不断、军情紧急,出现了“红旗报捷”,一旦前方打了胜仗,就立刻以八百里的速度飞递。这就是我们在影视剧里常常听到的“八百里加急”。

  所谓八百里加急相当于咱们现在的特急件,传递紧急文件时,每个驿站都用快马,这样,虽然不是千里马,但每匹马都拼命跑,也可以一日千里。但非到万不得已(如边关告急、大规模的聚众造反)不会用八百里加急送信。

  其次,古代“快递”有着严格的保密措施。

  由于传递文件涉及政令、军情,古代“快递”的保密工作历来受到各个朝代的重视。为防止所传递文件被人拆看、伪造,造成泄密,古人在文件密封上采取了特殊的保密手段。

  在秦代,文书都是写在竹简上,传递前“快递员”将文件捆扎结实,在绳结处使用封泥,并盖上相关印玺。收件人在签收前会仔细检查确认封泥是否完好无损。封泥是未经烧制的黏土物,极易破损,很容易辨别出文书在途中时是否被私自开启。

  随着朝代更迭,文件密封工具和手段愈加先进,保密和防损工作做得更好。清代,采取了“重封入递”“木匣入递”“绢袋封发”“汇总封发”“长引隔眼”等多种文件保密措施。传递奏折等重要文件时,还专门使用“封桶”“报匣”“夹板”等封套,可以起到很好的保密作用。

  “快递”文件的交接和登记制度也十分严格,古代政府将所传递的文件分为若干等级,不同等级的文件由专人按规定时间传递。交接时,记录具体的时间,如发现丢件,必须上报。

  由于古代对于“快递”的保密性和文件送达的时效性要求很高。对传递文件延误或泄露文件秘密之人,会给予严厉的惩罚。邮驿快递惩罚制度自秦汉时期就已建立,到唐代,惩罚制度更加严格。《唐律疏议》规定:“诸文书应遣驿而不遣驿,凡不应遣驿而遣驿者,杖一百。”(对延误“快递”之人根据延误时间的长短、公文的性质、引发的后果作相应处罚);“诸漏泄大事应密者,绞;非大事应密者徒一年半。”(对失泄密或私拆、损坏、丢失邮件也有很严厉的处罚,其中以泄密处罚最重,最严厉的惩罚手段是处以绞刑)。

  “跨省购”与“海外购”

  古代的物流虽然远不如今天这样便捷,但也有了蔬果生鲜的“快递服务”,甚至还出现了最早的“海外购”。

  这种果蔬生鲜的“快递”业务多是为了满足王公贵族们的口腹之欲,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最有名的就是唐代诗人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中的那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古代物流也会输送很多来自国外的商品,那时的“快递”输送着最早的“海外购”。

  隋唐时期,除了陆路以外,还可以走海路,东到日本,西到波斯湾。到了宋代,海运和海外贸易进一步发展,广州、泉州、明州、杭州和密州设置了5个市舶司,专门管理海外贸易事务。彼时海外的商品多达几百种,有香料、宝物、皮货、食品等,其中光是香料就有一百多种。

  明代的海外贸易虽然时开时禁,但总体上十分繁荣,很多我们现在常见的作物都是这个时候才有的,例如南瓜、玉米、番茄、烟草等。

  快递的迅速发展,既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历史的发展。

  在这背后,我们也可以看到快递小哥由古至今的辛苦与责任。

  这次“双十一”,你觉得哪家“镖局”最快呢?(来源:人民资讯)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老法今说 B05古代就有“快递” 丢件后果很严重 2024-11-06 2 2024年11月06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