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近日,河南信阳市实验高级中学被曝有学生会干部在没收同学手机后,以归还手机,并不上报给老师为名,私下收取每台300元的费用。11日下午,涉事学校通报称,经初步调查,情况属实。目前对涉事的4名学生会干部已清退出学生会,并将根据公安机关的调查结果进一步处置。
原因在于学校管理的懈怠
“学生会干部也是干部”,不正之风侵蚀到了高中生群体,这着实令人瞠目结舌,让人不由得感慨一句“好大的官威”!小小年纪,便将权力寻租的把戏演绎得活灵活现,这无疑是对学生会制度的背离,也败坏了校园风气。
学生会干部的设立,初衷在于辅助学校管理繁杂的班级事务,搭建起师生沟通的桥梁,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锻炼领导力、组织协调能力的平台。但遗憾的是,在此次事件中,学校赋予的监督管理权限,却被他们当成了变现敛财的工具;本应成为学生表率的学生会干部,却堕落成了以权谋私的负面典型。
需要指出的是,借助学生会干部的身份索贿,不仅仅是违背道德、学校纪律的问题。目前,公安机关已经介入调查,如果涉及的资金数额较大,涉事学生会干部可能涉嫌违法,将会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
相较于单纯对涉事学生会干部进行批评教育,更值得追问的是,他们手中那微不足道的监督管理权力是如何异化的?个别学生会干部权力的变味,本质上还是因为学校管理的懈怠。比如报道里提到,学生不交钱就要被处分,问题在于,校园处分非小事,学生会干部本身没有“执法权”,学校为何要将它下放给学生会干部?
另外,有学生提到,“入学以来就有(索贿现象)”。如果问题存在多年,那么学校对学生会干部,是否也过于疏于监管了?学生敢怒不敢言,是否也间接说明,校园内缺乏必要的投诉举报机制,以及学生会干部的遴选存在问题?
在校园管理的诸多事务中,学校无疑承担着首要且不可推卸的责任,学生会干部只不过是协助管理,而非全权负责的替代者。学校不能设置、选举了学生会干部后,就大包大揽地甩给他们,赋予他们超越职能范围的不当权限,并放任自流。
所以,要确保校园这片净土不被不良风气侵蚀,仅仅是将涉事学生会干部清退出学生会还不够,学校更应该加强内部教育和管理,优化学生会干部的选拔标准,完善投诉和监督机制。哪怕是微小的权力,也需要监督,唯有如此,才能让学生会干部真正服务于校园和师生。
不能让学生会成了“小官场”
学生会是学生自治组织,学生会干部不是什么“官”,但在校园中却是有一定“光环”的。在大众普遍的印象和期待中,学生会干部应是比较优秀,成绩好、表现好的学生。但如果把关不严,进入学生会的干部不是为同学服务,而更多是为了个人利益,抱着这样的目的参加学生会,就容易滋生虚荣心、功利心。
学生会成了“小官场”,甚至出现学生会干部向同学索取钱财的乱象,偏离了设立学生组织的初衷,造成了恶劣的影响。目前,涉事学校将4名学生会干部清退出学生会,是及时的、应该的,但还不能止于此,因为对学生会负有日常管理和指导责任的是学校,是具体的老师。
媒体报道的细节显示,有学生表示这种现象在学校“存在好多年了”,当事学校必须反思,对学生会的日常管理和指导工作是否到位?学生为什么长期“敢怒不敢言”?可以说,几个学生会干部“耍官威”的背后,是德育和法治教育的缺失,是学校管理工作的巨大漏洞和失职。
一定要让学生意识到,学生会不是一个什么“权力机构”,而是一个服务机构,绝不能沾染“衙门气”“官僚气”。对于涉事学生会干部来说,更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如果青少年时期没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未来的人生难免走弯路甚至迷失方向、误入歧途。
中学学生会出了这样的事情,是学校之过,更是教育之痛。以服务学生为宗旨的学生会,不能成为“小官场”,更不能成为部分学生“钻营”的目标。
综合自红星新闻、澎湃新闻等
(马九月 整理)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