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俞硒 朱宇如 罗晓楠
我国法律规定,一旦构成犯罪、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应停止向其发放社会救助金。但实践中,仍存在个别服刑者继续领取救助金的情况。如何解决这一难题,确保社会救助金的兜底性和持续性?上海法院“判刑人员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救助保障工作协同治理”应用场景应运而生。
“既然要对这名被告人判处实刑,他是否还能领取救助金?如果不能,这个信息民政部门能及时掌握吗?”上海市崇明区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法官在对一起案件的被告人是否适宜判处缓刑而进行社区调查时,发现了这个问题。
无独有偶,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审判监督庭庭长在参加区数据共商会时,也从浦东新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处得知,辖区内存在一边在监狱服刑,一边继续领取救助金的个别现象。而相同的问题、同样的数据需求也存在于上海其他区。
社会救助金能够为那些因种种原因暂时陷入困境的人带来希望。根据《社会救助暂行办法》《上海市社会救助条例》相关规定,服刑者不应再领取救助金。然而,仅依靠民政部门实现及时、精准核实在存在一定困难。
上海数字法院建设带来了破局机会。其中,“数助治理”应用场景建设正是依托数字化模型,来发掘司法大数据中蕴含的社会治理线索,通过与相关主管单位的信息交互,破除数据壁垒和信息不对称带来的社会治理盲点、难点、堵点问题,发挥司法数据在推动社会治理方面的功能效用。
崇明区法院法官在深入了解“数助治理”场景的功能后,发现可以藉此将法院相关刑事判决信息与民政部门社会救助人员信息进行碰撞,从而筛选出符合条件的存疑清单,推动解决违规领取救助金问题。
带着解题的钥匙,崇明法院由院领导带队,前往崇明区民政局,就违规领取救助金问题进行座谈交流,法院提出的信息交互方案为民政部门提供了新思路。与此同时,浦东新区法院、奉贤区法院也正在与各自辖区民政部门就相关问题进行紧锣密鼓地沟通。由于目标一致,三家法院很快就达成合意,联合申报建设了上海法院“判刑人员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救助保障工作协同治理”场景。
事实证明,用数字思维打破信息壁垒的思路是正确的,“判刑人员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救助保障工作协同治理”场景在投入使用后已取得初步成效。浦东新区民政局、崇明区民政局已分别对相关人员停止救助待遇,并进行追偿。崇明区法院还与崇明区民政局签署了《服务保障社会救助资金使用监管合作协议》,进一步深化相关治理领域的合作。
通过唤醒沉睡的司法数据,上海数字法院建设不仅可以对内为审判执行工作提质增效,还可以对外充分发挥司法服务社会治理的重要作用。
上海法院在司法实践及场景梳理中发现,通过与服刑人员信息比对,不仅可以防堵违规领取救助金的问题,还可以防堵违规领取退休金、养老金、廉租房补贴等事项。下一步,上海数字法院将进一步探索依托市大数据中心,建立前述信息查询通道,方便不同主管单位依据工作职能申请使用,从而实现司法数据效能的最大化和社会治理效能的多维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