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云南法制报》报道,大学刚毕业的小杨正在找工作,有一家美容机构给她发来了邀请。对方表示底薪不低于4000元,有年假,节假日正常放假,但入职要先花1.3万元进行培训。入职不久,小杨意识到自己可能被骗了。
培训费竟变成贷款
小杨告诉记者:“面试时工作人员表示,正式入职前需要进行培训,培训费用是13600元。”还没入职就要先花钱,小杨立刻警惕起来,可工作人员接下来的一番说辞又让她放松了警惕。
小杨说:“面试通过之后,公司工作人员就拿来了一份协议书,手把手地教我填写。由于当时求职心切,再加上有人一直在旁边鼓动,我没有仔细查看协议书中的条款就草草签了字。”第二天,小杨按时来到公司参加培训,其间她逐渐意识到可自己能被骗了。
“他们写了一段话在我的面试表上,让我照着念并录了一个视频,大致内容就是我自愿申请分期贷款13600元,并指定给他们美容机构,剩下的我记不清了。”小杨说,录完之后她就觉得不太对劲,但是当时里边有五六个人一起在学习,她就没多想。经过一个多月的培训,小杨不仅稀里糊涂地背上了一笔贷款,而且到手的工资也只有1700多元。为此,小杨多次找公司理论,可公司总以培训时长不足为由予以搪塞。小杨算了一下,按每月偿还907.88元计算,自己这笔贷款要到2026年才能结清,这对于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无疑是巨大的负担。
那小杨的遭遇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记者随后来到了这家美容机构,发现上午时段整个办公区仅有两名工作人员,并以负责人不在为由拒绝了记者的采访。
目前,小杨已经向辖区派出所报警。
提供培训是用人单位义务
北京德和衡(昆明)律师事务所律师杨智芳表示,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给员工提供职业培训是用人单位的义务,其费用理应由用人单位支付,不能将培训费作为额外的费用要求员工自己承担。
如果公司在招聘过程中明确承诺通过培训后可以上岗,但最终未能兑现,有可能构成违约。求职者可以依法要求解除合同,并要求公司退还培训费用和赔偿相应的损失。同时,本案还涉及“招聘转培训”的问题,该行为是否违法,不仅要看企业是否具有教育培训资质、是否提供了课程,更要结合双方签订的《培训协议》的条款内容进行分析判断。如果企业假意招聘,实则是为开班授课“拉人头”、赚取培训费,则违背了诚实守信原则,严重的可能构成欺诈。
此外,对于求职者提到的前去求职却被办理了贷款的问题,如果用人单位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发布虚假招聘信息诱导学生贷款进行培训,还可能涉及诈骗,受害者可以向公安机关报警。
在此提醒求职者,在寻找工作过程中要看企业是否合规合法且是否在正常经营,看其经营范围是否包含培训内容,承诺薪资是否与社会其他类似岗位大体一致,慎重签订相关协议,同时注意保留相关材料。 (李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