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 巫建强
车主将车辆租给朋友后,既收不到租金也找不回车辆,还不断收到违章通知。为此,车主两次将朋友诉至法院要求对方支付租金。尽管这一诉求得到了法院的支持,但若无法寻回车辆,租金仍会持续产生,问题并未彻底解决。近日,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成功调解了这起租赁合同纠纷,化解了当事人之间多年来的争议。
谜团:“消失”的车辆
2016年11月,李某将一辆进口车租借给朋友陈某及其丈夫,双方约定按月支付租金。然而半年过后,李某却没有再收到租金。经多次催促无果后,李某于2018年2月向法院起诉,要求陈某支付拖欠的租金。因陈某下落不明,一审法院缺席审理后,判决陈某支付李某租金1.6万元。判决生效后,李某申请了强制执行,法院将案涉租金执行到位。
2023年9月,李某再次向法院起诉,要求陈某支付2018年2月之后的租金13.6万元。在这次诉讼中,陈某到庭应诉并辩称,她并非承租人,实际使用车辆的是她的前夫王某,由于两人已离婚,她也不清楚车辆现在何处。
一审法院根据前案生效判决所认定的事实,认为李某与陈某之间存在车辆租赁合同关系,陈某未按时支付租金已构成违约,因此判决陈某支付李某租金13.6万元。
陈某不服一审判决,向上海二中院提起上诉。
破局:寻找失踪的车辆
该案二审过程中,法官认真查阅前后两起案件的卷宗,并与当事人详细沟通后,梳理了几个关键问题:到底是谁在实际使用案涉车辆?如果简单维持一审判决,那么李某还会继续提起诉讼,要求陈某支付新产生的租金。此外,根据车辆违章记录显示,案涉车辆频繁违章,若车辆一直处于失控状态,存在一定的公共安全隐患。
要想彻底解决问题,就必须查清车辆下落并将车寻回。为此,法官安排了二审开庭,并要求陈某通知前夫王某一同参加庭审。通过庭审调查,法官了解到案涉车辆已由王某擅自出借给朋友马某,但是马某失联,车辆也因此不知所踪。线索再一次中断。
庭审之后,法官反复翻阅案卷,又发现了一条线索:案涉车辆近期几条违章记录所发生的地点都在本市某道路附近,在此处找到车辆的可能性较大。于是法官马上告知李某可向属地派出所报警寻求帮助,同时也可发动自身力量在上述区域找寻车辆。
半个多月后,李某来电称,他收到了案涉车辆违章停车的告知短信,但赶到现场时,车辆已不见踪影。法官一面安抚情绪失落的李某,一面建议他如果下次再发生这类情况,可以及时报警寻求公安机关的帮助。
果不其然,又过了半个月后的一天深夜,案涉车辆再次违章停车,收到交警部门的告知短信后,李某立即报警并迅速赶往现场,成功将车辆控制住,并由属地派出所将车辆扣留。
解困:车辆终于物归原主
在李某至派出所取回案涉车辆的过程中,案外人声称该车是其出资购买的,不同意李某取回。得知相关情况后,法官与派出所经办民警进行了沟通,并与法官助理一同前往派出所办理车辆交接手续。一开始,案外人拒不配合,后经法官与派出所民警共同释法说理,最终李某顺利取回了车辆。
案涉车辆物归原主后,该案的主要症结解开了。李某主动表态愿意在租金金额上作出让步,陈某也同意与王某共同向李某支付一定的租金。最终,经法院主持调解,双方当事人达成和解协议,矛盾纠纷得到彻底化解。事后,双方当事人都送来锦旗,表达对法院维护当事人切身利益的感激之情。
说法>>>
民事案件同人民群众的权益紧密关联,在办理案件的过程中,如果不能回应双方的真正诉求,那么可能会导致“案结事未了”,引发“程序空转”,裁判结果无法真正获得当事人的认同。因此,法官在办案过程中,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精准把握案件症结点,回应当事人的合法合理诉求,从根源上化解矛盾纠纷,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法院工作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