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勇海
近日,山东龙口市的郑女士在网上吐槽称,9月份开学以来,孩子所就读的幼儿园给家长连发三份调查问卷,其中一份问卷约120道题。相关问卷不仅有“您更喜欢男孩还是女孩”“家里装修什么风格”一类的“离谱问题”,还有一些明显在刺探隐私:问家到学校的距离,父母具体用什么交通工具接送孩子,以及父母的单位、职务、家庭年收入等,让她感到被冒犯。
如此“摸底”孩子们的家长及其家庭,没有哪一位家长不反感。原因无他,这是对学生、家长信息的“越界”采集,潜伏着学生、家长和家庭隐私信息被泄露的隐患。近年来,学生、家长信息被幼儿园泄露给儿童摄影机构、幼小衔接培训机构等情形,并不少见。依据个人信息保护法的规定,收集个人信息,应当限于实现处理目的的最小范围,不得过度收集个人信息;收集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和诚信原则。龙口市这家幼儿园的调查问卷,恐怕违反了这些规定。
而且,对学生家长的交通工具、单位、职务、家庭年收入等情况“摸底”,幼儿园与老师是否会以调查表作为参照标准,差别化地对待学生?这些年来,对于类似调查,早有家长担心幼儿园或学校可能因“财”施教——对家庭经济条件好、社会地位高的学生另眼相待、照顾有加;说不定在这些家长中,还有得罪不起的家长,知己知彼,方能减少幼儿园或学校的麻烦。如此拨着算盘进行“摸家底”式调查,有可能隐含着教育功利化的倾向,违背有教无类地公平对待所有学生的立德树人要求。
对家长的质疑,龙口市相关方面解释,该调查问卷属于某大学的科研项目。就算如此,该科研项目调查问卷是不是从科学角度设计问题、有没有考虑伦理问题、设计问题会不会冒犯到家长,这些依然存疑。
这起“摸家底”式调查再次表明,应将幼儿园、学校采集学生家庭信息加以规范,明确哪些家庭信息可以采集,哪些家庭信息应该谨慎采集,哪些家庭信息不能采集,并赋予家长拒绝权。如此做的好处是,在个人信息泄露事件频发的当下,可避免学生及其家庭信息被更多地泄露,可保护一些学生的敏感心灵和隐私权,一些家庭经济条件不好、社会地位不高的家庭子女,往往不愿让更多人知晓其家庭状况。而进校园的调查问卷则应更优化、更严谨、更科学,广泛征求家长意见,教育部门和学校也应严格把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