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声音

别让山寨“在线字典”误人子弟

本文字数:1523

  近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接到一位细心听众的反馈,反映在使用某款自称“新华字典在线字典”的网站时,发现多音字读音错乱频出等问题。媒体调查发现,一些在线字典网站打着“新华字典”旗号,吸引用户点击访问,但实际提供的内容错误百出,有的字音字形有误,有的词语释义不当,提供的例句更是前言不搭后语。

  在线“李鬼字典”误人子弟,亟须治理

  线上字典大都打着“在线新华字典”“在线现代汉语词典”“字典网”等旗号,看似高大上的“老字号”,实则多为“李鬼字典”,多为未获得授权的仿冒产品。比如,《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的出版机构是商务印书馆,但目前网页端存在的所谓“在线新华字典”“在线现代汉语词典”之类网站并未获得商务印书馆授权。

  “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虽是未注册商标,但属于公众广泛知晓的“国民品牌”,其蕴含的知识产权等合法权益依然受法律保护。《商标法》规定:为相关公众所熟知的商标,持有人认为其权利受到侵害时,可以依照本法规定请求驰名商标保护;就相同或者类似商品申请注册的商标是复制、模仿或者翻译他人未在中国注册的驰名商标,容易导致混淆的,不予注册并禁止使用。“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符合未注册驰名商标的认定条件,之前也有法院的判例认定“新华字典”属于未注册驰名商标。在未获得权利人授权的情况下,一些字典网站使用“在线新华字典”等标识,或者在搜索推广环节使用“在线新华字典”等名义,均构成商标侵权行为。

  同时,“李鬼字典”还构成傍名牌行为。《反不正当竞争法》明确:经营者不得实施“擅自使用与他人有一定影响的商品名称、包装、装潢等相同或者近似的标识”等混淆行为,引人误认为是他人商品或者与他人存在特定联系。某些字典网站擅自使用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相同或近似的名称或标识,容易引发市场混淆、公众误认,构成仿冒行为,妨害了公平竞争。

  在线“李鬼字典”踩踏了诚信底线以及多条法律底线,扰乱了市场秩序,既侵犯了相关权利人的权益,也侵犯了消费者的权益。绝不能让在线“李鬼字典”误人子弟,亟须对其进行咬文嚼字式治理。新闻出版、市场监管、网信等部门应以问题为导向,加大对在线“李鬼字典”的治理力度,全面查处清理仿冒字典、侵权字典,曝光“李鬼字典”名单,同时监督在线字典依法依规运营,严把质量关,严控差错率。

  不妨让网上查《新华字典》更方便

  除了采取必要的手段规范和引导市场,另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是,既然“李鬼”字典网站的危害如此明确,《新华字典》也有自己的手机App,为什么仍然有大量用户心甘情愿投入前者的陷阱呢?

  最近几年,数字化浪潮席卷整个出版业,一些老牌的、经典的读物纷纷顺应时代,投入了“无纸化”的升级改造中,其中就包括大量工具书。

  比如,2010年,《牛津英语大词典》就宣布彻底放弃纸质版,改为发行收费的网络版。拥有近百年历史的《辞海》,也在2014年借着第七版修订之机,在官方网站同步上线。

  就以《辞海》网页版为例,除了传统查询方式,网页还提供模糊查询、语音查询、全文查询等多种选择,词典中的任何词形、内容均能快速检索。换句话说,有了网页版,用户查询得更快,也更容易了。

  但对于“查字典”这样的简单需求而言,App复杂的下载和打开流程、漫长的开屏等待、不合理的定价策略、眼花缭乱的操作界面,以及时不时误触的不良体验,都会让不少用户望而却步,更遑论数据库这样高专业性要求的小众产品了。

  随着线上查询成为趋势,《新华字典》作为大众心中最熟悉最权威的字典,也不妨在供给层面探索多样化设计,尽快让民众查询更加触手可及。比如,一些普及率极高的手机App,同样会提供网页版、小程序,供不同偏好的用户选择使用,做到随用随走、毫无负担。

  综合北京青年报、新京报等(业勤  整理)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声音 A03别让山寨“在线字典”误人子弟 2024-12-04 2 2024年12月04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