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说案

离职保险员“盯牢”老客户

伪造保单骗取30万元被判刑

吴珊珊/季张颖

本文字数:710

  □  记者  季张颖

  通讯员  吴珊珊

  本报讯  保险公司离职员工,伪造原公司保单与老客户签订20余份保险合同,骗取30余万元。近日,经黄浦区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黄浦区人民法院以合同诈骗罪判处被告人廖某有期徒刑3年4个月,并处罚金6万元。

  2019年8月,许女士突然接到卖保险的廖某电话,对方向许女士推销理财保险,并承诺有5.4%的年化利息。由于利息可观,许女士于10月购买了6000元的理财保险,并签订了保险合同。

  之后的五年里,许女士陆陆续续向廖某购买了20份高利息收益或追加养老金的理财保险,投入了30余万元,然而保险到期时,许女士却一张保险单都没有兑付。许女士回忆:“其间,他偶尔会以医疗保险、礼品折现等理由向我返现,前前后后加起来也就2万多元。”

  今年6月,许女士参加保险公司客户活动时,从工作人员核实得知,此前签订的保险合同全是伪造的,且廖某早在2017年就已从公司离职。许女士发觉被骗,立刻报案。

  9月24日,该案移送至检察机关审查起诉。“离职后,我将积蓄都投入到P2P理财中,没想到全打水漂了。我就想通过联系之前做保险销售时维系的客户,伪造保险理财合同骗取客户钱款,再去投资赚回本金。”廖某到案后如实供述。为了使客户更加相信,廖某自行从网络上下载了保险公司的保险单模板,并私刻了保险公司的公章,用于签订合同。

  经查,2019年8月至2024年6月,廖某与许女士签订虚假保险合同,骗取33万余元。2021年3月至2024年6月,廖某还用上述手法骗取被害人傅先生3万余元。

  检察机关认为,廖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冒用保险公司员工的名义与他人签订虚假合同,骗取对方财物,数额巨大,应以合同诈骗罪追究其刑事责任。经审理,黄浦法院依法作出如上判决。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说案 A07离职保险员“盯牢”老客户 吴珊珊/季张颖2024-12-18 2 2024年12月18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