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季磊
高考上海卷曾经有过连续三年以两个字命名的作文题,分别是“机遇”“父辈”“责任”。当年的很多高三学子,都在作文中不约而同地讴歌了把援藏这份责任视为终身使命的孔繁森,也包括了这次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小组团式”援藏的领队我。从纸面的阅读书写,到用脚步走过前辈的路,我有着不同的感悟。
特别能吃苦
2024年是孔繁森牺牲的三十周年,也是中央决定开展全国对口援藏工作的三十周年。当年,把孔繁森作为榜样写入“责任”这篇作文的我,能在这样一个特别的年份去到西藏日喀则开展工作,深感荣幸。非常巧的是,在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中级人民法院给我安排的办公室门口的墙上,就挂着一块“老西藏精神”的牌匾,成为为我指引方向的航标灯。
现在西藏的生活、工作条件,比起孔繁森前辈的那个年代,早已天差地别。日喀则中级人民法院给我们准备的援藏公寓,虽然面积不大,但却充满温馨。
我们刚抵达日喀则时的空气湿度只有3%—6%,从年平均湿度70%多的上海来到如此干燥的雪域,从气压1000百帕以上的平原来到气压不足650百帕的高原,身体的不适在每个同伴身上都有反映。整个4月份,我们几乎每天都会流鼻血。高反容易让人平躺,但工作不能因此而躺平。
日喀则中级人民法院下辖17家县法院和1家区法院。我们走遍了所有18家基层法院,对审判业务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答疑。西藏地域广大,仅日喀则地区的面积就接近苏浙沪总面积的九成,所以我们经常是一大早就用三四个小时赶路,抵达基层法院后进行约两个小时的业务交流,随后再赶往下一家基层法院。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在赶路,在海拔不同的县里入睡,对人体的适应能力也是个考验。对于部分相对薄弱的法院,我们则会多花几天时间,对审判管理、业务拓展、特色亮点等工作进行梳理和总结,希望能给各家法院一些帮助。
特别能奉献
我们和日喀则法院的同志们相处得非常融洽,也得到了上海法院和市委组织部第十批援藏联络组的关心,但最难克服的还是对家乡亲人们的思念,但我们都以舍小家顾大家的孔繁森为榜样。
为了完成工作,我们每个人都克服了自身的不适。有的在办公室边吸氧边撰写法律文书,有的服用止痛片帮助减轻头痛症状后去开庭。8月底,我遭遇了失眠的困扰,为了不影响“开学第一课”的顺利进行,我连吃了三天的助眠药,毕竟有好的精神状态,才能更好地和当地孩子们互动。
日喀则上海实验学校由上海援建,并长期有上海援藏老师参与授课,目前已成为西藏自治区顶尖的中学之一。这次我给初中部1300位孩子和日喀则中级人民法院23位法治副校长作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和远离校园欺凌的讲座,并给孩子们讲述了2024年最新颁布的《西藏自治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办法》,最后还放映了以上海法院援藏干部为原型的法治微电影《远方的孩子》。和藏族孩子们的亲切互动,也更让我感觉和这片土地心灵相通。
针对边疆地区建筑工程类纠纷事实较为复杂、法律适用争议较大的情况,我还联络了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建筑工程方面的审判实务专家卢薇薇法官,为日喀则两级法院进行了线上辅导授课。这也让我深深感受到,虽然我们身处边疆,但整个上海法院都是我们的坚强后盾。
1995年在试卷上立下的誓言,终于在多年以后成为人生的一场宝贵经历。当“繁森”成为“繁星”,点点星光,早已照亮边疆前行的道路。(作者为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未成年人与家事案件综合审判庭、副庭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