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3日,中国人民大学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研究所等单位联合发布2024年度中国社会法十大影响力事例。
1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就业优先政策”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完善就业优先政策、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等具体要求。2024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明确要求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就业促进协调同步、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健全精准高效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劳动者就业权益保障水平、凝聚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工作合力。
2
《关于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决定》通过
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关于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决定》,《决定》批准了《国务院关于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办法》,明确从今年1月1日起,同步启动延迟男、女职工的法定退休年龄,用十五年时间,逐步将男职工法定退休年龄从原六十周岁延迟至六十三周岁,将女职工法定退休年龄从原五十周岁、五十五周岁分别延迟至五十五周岁、五十八周岁。
3
《劳动法》颁布三十周年
见证我国劳动法治建设历程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颁布三十周年。1994年7月5日,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劳动法》。历经2009年、2018年两次修正,《劳动法》见证了中国劳动法治建设发展历程,成为了中国劳动法治建设的重要支撑。三十年来,《劳动法》在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推动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实现劳动关系法治化建设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未来《劳动法》将继续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发挥更大作用,为推动社会公平正义发挥重要力量。
4
最高法发布首批新业态
劳动争议专题指导性案例
2024年12月,最高人民法院公开发布首批共四件新业态劳动争议专题指导性案例,加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司法保障,促进平台经济健康有序发展。此外,人社部、全国总工会等多部门持续发布《关于加强新就业形态劳动纠纷一站式调解工作的通知》《平台企业工会工作指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协商指引》等文件,助力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与用工规范,新业态劳动者权益保护制度建设迈出新步伐。
5
《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增加除夕和5月2日法定假日
2024年11月,《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通过,主要作如下修改:第一,将第2条第2项修改为“春节,放假4天(农历除夕、正月初一至初三)”,第4项修改为“劳动节,放假2天(5月1日、2日)”;第二,增加“全体公民放假的假日,可合理安排统一放假调休,结合落实带薪年休假等制度,实际形成较长假期。除个别特殊情形外,法定节假日假期前后连续工作一般不超过6天”作为第7条。
6
国务院印发若干措施
强化生育服务支持
2024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若干措施》。《措施》从强化生育服务支持,加强育幼服务体系建设,强化教育、住房、就业等支持措施,营造生育友好社会氛围四个方面提出系列生育支持措施。目前,多地已出台生育支持相关措施,如23个省份在不同层级探索实施生育补贴制度,上海市支持用人单位设置“生育友好岗”,浙江省绍兴市加快建设“15分钟托育服务圈”等。
7
工会协同多部门推进运用“一函两书”制度
2024年2月,最高人民检察院、全国总工会联合下发《关于协同推进运用“一函两书”制度保障劳动者权益工作的通知》。“一函”是指工会劳动法律监督提示函,“两书”是指工会劳动法律监督意见书和工会劳动法律监督建议书。“一函两书”制度旨在预防和化解劳动领域矛盾纠纷,及时纠正用工违法行为,特别是推动根治欠薪、违法安排超时加班等社会关注问题,切实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该制度重在源头预防,通过协调协商方式将劳动关系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
8
国务院、中央军委公布实施《退役军人安置条例》
2024年7月,国务院、中央军委公布《退役军人安置条例》,将原《退役士兵安置条例》予以废止。《条例》自2024年9月起施行,主要规定了以下内容:一是完善安置工作机制;二是统筹安置方式,确定安置待遇;三是规范移交接收程序,细化工作流程;四是鼓励就业创业,加强待遇保障。《条例》旨在规范退役军人安置工作,妥善安置退役军人,维护退役军人合法权益,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
9
“机器换人”成为热议话题
平衡技术发展与民生福祉是关键
提供自动驾驶出行服务的萝卜快跑、高度自动化的智慧车间黑灯工厂掀起行业变革,“机器换人”成为热议话题,社会法的实践亦面临挑战。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对就业总量、技能结构和工作任务重塑产生了多方面影响,尤其增加了常规体力类劳动者工作被替代的可能性。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是一道需要平衡的复杂课题,既不能以牺牲发展为代价刻意限制技术进步,也不能因片面追求技术而忽略民生关切,应在推动技术革新的同时,妥善应对就业变化,保障民生福祉。
10
劳动者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
精神健康保障备受关注
近年来,劳动者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工作场所内的精神健康保障备受关注。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在“宋某与北京某工程监理公司劳动争议案”中支持患有严重精神类疾病的员工可以直接享有24个月医疗期。2024年世界精神卫生日,世界卫生组织也将目光聚焦到了职场心理健康,呼吁政府、组织等各界机构共同努力加强工作场所的心理健康。面对劳动者心理健康的新问题与新挑战,行政和司法机关积极回应社会需求,捍卫了劳动者体面劳动、尊严生活的权利。 (内容有删减,标题略有调整)朱非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