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法治日报》报道,“提出离职申请,公司告诉我得经过26道审批流程,这年头离个职这么难吗?”近日,在广东深圳某公司上班的李女士离职时遭遇了困扰。记者调查发现,有类似“规矩”的公司并非个例。那么,用人单位是否可以设置如此繁杂的离职审批流程呢?
离职不能法外增设条件
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华全国总工会理论和劳动关系智库专家吴文芳向记者介绍,公司可以设置离职流程,但不能违反法律规定,不能在法定条件外增设条件,例如要求获得上级批准或必须满足特定工作条件。
除了流程繁杂,采访中,记者注意到一些公司还会故意在离职流程中设障碍,“卡”住员工不让离职。
在吴文芳看来,公司虽享有用工自主权,可设定合理的离职流程,但劳动者提前通知并办理离职手续后,用人单位不能强制其继续工作或扣押相关离职证明材料,这样的“卡”离职超出合理范畴,涉及违反劳动法律。《劳动合同法》第50条明确了用人单位在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时应承担开具终止证明、办理档案和社保关系转移手续、支付工资和经济补偿等义务,如果违反相关规定,用人单位可能面临行政处罚,还需赔偿员工相应损失。
遭刁难劳动者可维权
北京天驰君泰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郭政律师提醒,有此类遭遇的劳动者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员工应及时留存证据,保留所有与离职申请相关的书面记录,包括提交申请的时间、与公司沟通的记录等;员工可以向用工所在地劳动保障监察部门进行投诉举报;还可以向用工所在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要求公司出具离职证明并办理档案及社保关系转移等离职手续;如果对仲裁裁决不服,员工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而吴文芳认为,合理的离职审批流程须遵循多方面基本原则,保障员工合法权益并确保公司平稳过渡,这样既能提升管理效率,又可减少劳动争议。
“在合法基础上,审批流程设置需遵守民主与透明原则,作为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重大事项,需经民主程序平等协商确定,公示后明确告知劳动者,让员工清楚知晓离职具体步骤、所需时间,如书面通知、工作交接、工资结算、社保转移等事项,同时公司要提前告知员工离职流程具体要求,避免因不清楚流程而延误。同时,流程设置还应符合效率性原则,即追求简化高效,减少烦琐审批环节,在法定时间内完成离职审批,及时办理工资结算、社保转移等手续,防止拖延员工离职时间影响其职业规划与新工作入职。”吴文芳说。
吴文芳还建议,公司离职流程需涵盖合理善后处理环节,比如离职面谈虽非强制,但有助于了解离职原因、改进公司管理,能够妥善解决工资、社保、休假等遗留问题。“只有以尊重平等态度进行,避免强制或严苛问询,离职流程才能有效地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避免因流程不当而引发的劳动争议,并确保公司顺利运作。” (孙天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