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4版:多元解纷

不孝儿子起诉老母亲 要她搬离自己的房子

母子数次对簿公堂,如何调解?

章炜

本文字数:1684

  □  记者  章炜

  “老太婆无情,休怪我无义。”母子反目,数次对簿公堂,儿子竟起诉母亲,要求她搬家并支付房租,母子之间的关系更加剑拔弩张。近日,宝山区张庙街道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的律师在日常法律咨询接待中,遇到了一件发生在母子之间多次诉讼的疑难复杂矛盾。律师联合人民调解员、社区民警,依托“三所联动”机制,成功化解了矛盾纠纷,使老人重新感受到了血脉亲情,儿子也给“三所联动”调解工作室送上了一面写有“一心一意为人民,尽心竭力办实事”的锦旗,感谢调解员“骂醒”了自己。

  数次对簿公堂,母子亲情濒临破裂

  杨阿姨育有二子一女,常年与长子陆先生一家共同生活。一年前因病住院,其间一直由次子小陆照料,长子从未露面陪护。出院后,杨阿姨住在小儿子家,陆先生也始终不去探望老母亲。杨阿姨一气之下,拿出陆先生曾向其借款的借条,向法院起诉长子,要求归还欠款。该案最终以诉前调解方式予以解决,陆先生承诺分期还款并定期探望母亲。

  谁知杨阿姨不但没有等来长子探望和还款,反而收到了一张法院传票。竟然是陆先生夫妇起诉杨阿姨,要求她搬离现在居住的房屋,并支付多年居住的租赁费。原来,杨阿姨目前居住的房屋产权属于大儿媳。后经法院审理,判决驳回原告陆先生的诉求。

  眼见诉讼不成,大儿子又出“损招”——挂牌出售涉案房屋。随后,杨阿姨发现,自己的私人物品不翼而飞,屋内的生活必需品也被全数清理。杨阿姨报了警,只能暂住在护理院。小儿子气愤难忍,决定代母亲提起三起诉讼:损害赔偿案、继承纠纷案和赡养纠纷案。

  律师深感杨阿姨与长子的矛盾不是单靠法律就能解决的,修复亲情、纾解心结、促成和解才是最优解。于是,引导杨阿姨向街道“三所联动”调解工作室提出调解申请。

  主动介入调解,长子醍醐灌顶

  面对一团乱麻般“剪不断、理还乱”的家务事纠纷,调解员首先采用背调方式,分别走访杨阿姨、杨阿姨的女儿及次子,全方位了解本案的纠纷事实。随后,“三所联动”调解工作室召集调解员、社区民警、律师召开案情分析会,抽丝剥茧,厘清事实。

  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问题的关键在陆先生身上。杨阿姨之所以起诉长子,目的不在于还钱,而是想挽回亲情,结果适得其反,导致母子关系剑拔弩张,兄妹之间也争吵不断。

  明确调解主攻方向后,调解员电话联系了陆先生,希望他到工作室来聊一聊,但对方一口回绝:“老太婆无情,休怪我无义。”多次电话沟通无果后,调解员会同律师和社区民警主动上门开展调解。

  律师用《民法典》中赡养法条对陆先生进行普法宣传,明确其违法行为应承担的法律后果;民警则对其有违公序良俗的不道德行径予以指正,用道德传统展开教育引导。调解员批评了陆先生:“你向母亲收取房租,那么你在娘胎里十个月的‘房租’又如何计算?你现在为人之父,假如将来孩子也这样对待你,你是怎样的感受?”随后,针对他和母亲的具体矛盾点逐条进行沟通交流,寻找最佳平衡点。

  儿子痛改前非,家庭重归和睦

  经过对母子之间半个多月的持续调解,从心理上疏导对立情绪、从法理上告诫利害关系、从情理上劝导血脉亲情,终于成功说服陆先生前往护理院探望母亲。

  在护理院,陆先生向母亲主动承认错误,寻求原谅,杨阿姨抱住长子痛哭流涕。杨阿姨的三个子女也在融洽友好的氛围中共同商议母亲的赡养问题,最终冰释前嫌,达成和解,签订了调解协议书。协议签订后,尚在法院审理的案件均由律师代为撤诉,这起持续多时、涉诉多起的家庭矛盾纠纷得以圆满解决。调解员在跟踪回访中得知,陆先生如今隔三差五就去护理院看望老母亲,有时还会送去新买的衣服鞋子、零食点心孝敬老人。杨阿姨说到这些,情不自禁地表露出内心的高兴与满足。

  【案件心得】

  法律常常是刻板、冰冷的,为了解决纠纷,适用法律的人民法院常常通过判决,强制性地划分和明确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对纠纷作出了断。对于家事纠纷来说,当事人之所以选择调解,而不是诉讼解决亲人之间的纠纷,很大程度上就在于既要化解纠纷,也想维持良好和谐的家庭关系。调解员针对母子具体矛盾点逐条进行沟通交流,寻找最佳平衡点,心理上疏导对立情绪、从法理上告诫利害关系、从情理上劝导要维护好血脉亲情,最终说服儿子去看望老母亲,让老母亲重新感受到血脉亲情。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多元解纷 B04不孝儿子起诉老母亲 要她搬离自己的房子 章炜2025-01-24 2 2025年01月24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