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2版:天平守沪

小法庭推动大治理

多元实践绘就上海好“枫”景

谢钱钱

本文字数:2165

  □  记者  谢钱钱

  翻开上海法院十家“枫桥式人民法庭”名单,如同一幅纵横交错的法治“工笔画”——既有扎根社区的“板凳法庭”细密勾画基层治理纹理,又有自贸区法庭的国际化笔触铺展开放新局。从石库门里的“方言调解AI”,到道交事故社会救助基金追偿预警,再到长三角生态岸线的跨域协同修复……近年来,上海39个人民法庭通过多元实践共同勾勒出上海“枫桥式人民法庭”建设的生动图景,绘出一道道法治好“枫”景。

  基层治理“一座桥”

  2024年6月的一个午后,松江区小昆山镇平复苑社区的一栋居民楼里,一场调解正在进行。松江区人民法院佘山人民法庭法官谢天宇坐在楼道中的折叠椅上,面前是一张用旧桌拼成的“审判席”。楼上楼下挤满了围观居民:“法官都坐到楼道里了,这次漏水的事总该有个说法了!”

  三天后,困扰三户居民长达三年的漏水纠纷以“赔偿+修缮”方案画上句号。这个被称作“板凳法庭”的调解场景,正是上海积极创建“枫桥式人民法庭”的缩影——司法不再局限于庄严的审判庭,而是带着温度渗入社区生活的褶皱中。

  在佘山法庭的相关介绍材料里,一组数据被红笔圈出:2023年,辖区万人成讼率下降21.3%。而更让庭长杨剑萍自豪的是一份特殊“地图”——法庭墙上挂着辖区56个村居的网格图,每个标记点旁贴着便利贴:“李家宅第12次调解”“王家弄加梯纠纷预警”。

  “过去老百姓觉得打官司是撕破脸,现在法官每周五雷打不动到‘山中竹’工作站值班。”杨剑萍翻出手机里的排班表:2024年,法官们带着国徽在社区服务中心、养老院、企业园区等开了七场巡回审判,最远一次跑到了沪浙交界的田间地头。

  这种“流动的正义”在谢天宇法官的日程中尤为鲜明。他经手的“瑜伽馆里的灌肠理疗”案,因母亲带儿子到养生机构“放血治疗”登上微博热搜,阅读量破亿。“结案不是终点”,结案后,谢天宇连续三个月走访卫健部门,推动辖区27家养生馆挂上“非医疗机构”警示牌。

  在宝山区人民法院月浦人民法庭,“网格化调解”织就了一张覆盖56个村的治理网络。通过“滚动式排查+分层过滤”机制,全年提前介入化解75起重大纠纷,14个村实现“无讼”。

  月浦法庭还探索将村规民约纳入调解体系:指导19个村居制定移风易俗条款,用“村民公约”破解高价彩礼难题,成功化解20余起婚约纠纷。这种“法治+德治”的双轨模式,让《类型化案件调解指引》从纸面走向田间。

  从国际枢纽到田间地头,从工业园区到熟人小镇,在上海,“枫桥式人民法庭”的创建源于丰富的实践“素材”,因地制宜,成为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的“一座桥”。

  协同治理“一体化”

  青浦区元荡湖畔,2024年3月的一场增殖放流活动引发热议。青浦区人民法院青东人民法庭法官杨进挽着裤腿站在浅滩,将一桶鲢鱼苗倒入湖中。“这可不是玩儿。”他指着判决书解释,一企业污染水域被判赔偿5万元,但当事人提出以购买鱼苗、参与生态修复折抵罚金。“劳务代偿”方案最终被写进长三角首份《环境资源刑事协作指引》。

  在沪苏浙交界处的极兔速递总部,一场跨省司法协作正在推动行业规则。2024年1月,青东法庭法官发现辖区快递员交通事故诉讼量激增,随即联动江苏吴江、浙江嘉善法院,推动企业为800名骑手加保意外险,并定制安全培训课程。三个月后,相关诉讼量下降33%。相关公司法务总监感叹:“法官给的不仅是判决,还有治本之策。”

  青东法庭的长三角实践,成为了“枫桥式人民法庭”司法协同“一体化”的生动注脚。

  在浦东新区人民法院的电子屏上,一组蓝色数字不断跳动:跨境案件平均审理周期98天,适用国际公约率41%。

  法官刚结束一场越洋调解,屏幕那头的德国当事人竖起大拇指:“我以为至少要两年!”

  这种效率得益于“一站式”解决机制。浦东法院自由贸易区法庭紧扣涉外司法需求,探索建立涉外商事纠纷“诉讼、调解、仲裁”一站式解决机制,促进涉外商事纠纷高效解决,在国际纠纷化解中融入“东方经验”。

  全国首个涉外商事一站式争议解决中心的成立,使跨境案件平均审理周期压缩至98天。共化解商事纠纷1293件;完善诉仲衔接机制完成案件对接47件;常态化服务临港新片区巡回审判120余件。

  “不仅是速度,更是可预期的规则。”法官展示着中英文版《涉外合同管辖协议示范条款》,这份被37家跨国企业采用的文件,解决了以往83%的管辖权争议。

  数字法庭“一链条”

  如何让上海数字法院建设的数字红利向社区延伸?

  佘山法庭针对医保基金追偿开发的数字场景,通过算法预警异常报销行为,助力追回违规资金2300余万元;其《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追偿预警系统》在全市推广后,使救助基金回收效率提升40%。

  而在自贸区法庭的体验区,VR设备让跨国当事人“走进”元宇宙调解室,智能合约在区块链上自动存证。在临港新片区的巡回审判站,区块链存证技术让跨境调解协议自动生成,一位新加坡律师惊讶地发现:“从立案到司法确认,竟然没盖过一个实体章。”

  “要强化数字赋能,探索研发适应人民法庭司法需求的数字化应用场景,把‘数字+司法’的数字红利向基层社区延伸,努力打造具有上海特色的‘数字法庭’。”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贾宇表示,全市法院将以创建“枫桥式人民法庭”为载体,坚持守正创新,积极担当作为,努力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推社会治理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枫桥式人民法庭”建设的基层法治叙事,正书写着城市现代化治理新篇章。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天平守沪 B02多元实践绘就上海好“枫”景 谢钱钱2025-02-07 2 2025年02月07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