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席记者 陈颖婷
今年,国产动画电影《哪吒2》全球票房节节攀高,海外上映期间更是引发多国观众热议。这一现象级作品的出现,不仅印证了中国动漫内容创作的巨大潜力,也为产业国际化发展提供了新思路。近年来,随着《黑神话:悟空》引爆Steam平台,电影《哪吒2》登顶全球动画电影票房榜首,中国动漫IP的爆发力令人叹为观止。但如何让爆款变为长红?作为中国动画诞生地的上海,又该如何“借势突围”,打造动漫IP新高地?
破解“钱荒”困局:
专项基金+金融创新,为原创动漫输血
上海拥有众多动漫企业,目前已超过500家,形成了一定的产业集聚效应。每年举办的上海国际动漫游戏博览会,吸引了来自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家企业参展,参观人数达30万人次以上,成为国内重要的动漫产业交流平台。同时,上海还具备完善的动漫制作技术设施,涵盖二维、三维动画制作,特效合成等多个领域。但上海动漫产业的困境也不容忽视。
“一部高质量二维动画每分钟制作成本可达2-5万元,三维动画则高达10-20万元。许多企业因资金不足,难以支撑优质作品持续产出。”市人大代表吴爱华直言。她以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为例,这家“中国动画摇篮”曾创作《大闹天宫》《葫芦兄弟》等经典IP,其品牌价值若充分开发,预计每年可吸引游客超60万人次,但资金短缺严重制约了老牌IP的焕新与产业化进程。
对此,吴爱华建议政府设立动漫产业专项基金,支持企业研发与IP培育,同时推动金融机构提供低息贷款。“我们需要为动漫企业打造一条‘输血通道’,让创作者不必为资金掣肘,专注讲好中国故事。”她强调。这一提议与市人大代表朱光提出的“国际传播需可持续爆款”理念不谋而合。朱光认为,只有通过稳定的资金支持,才能孵化出如《黑神话·悟空》这类兼具传统文化底蕴与国际潮流表达的“硬核IP”。
留住“创意火种”:
校企合作+政策倾斜,打造人才蓄水池
“上海高校每年培养约3000名动漫专业人才,但行业流失率高达30%。大量人才流向游戏、影视领域,导致动漫产业‘空心化’。”吴爱华在调研中发现,薪资待遇低、职业前景不明是人才流失的主因。她建议加强校企合作,建立实习基地,并对留沪从业的毕业生发放就业补贴。“我们要让年轻人看到,动漫不仅是情怀,更是一份有尊严的事业。”
此外,吴爱华还提出引进海外高端人才,为其提供落户、住房等优惠政策。这一观点与朱光强调的“国际语言表达”形成呼应。朱光认为,上海原创动漫形式必须是海外各地通行的、时尚流行的国际语言,需融入漫画、动画、游戏、二次元以及基于该内容的沉浸式VR、或与AIGC结合的创新呈现等全球青年热爱的形式,而国际化人才团队是打通文化隔阂的关键。就像《哪吒2》用现代视觉重构传统神话,我们需要既懂中国故事,又通国际表达的人才,让“上海创造”真正走向世界。
贯通“产业经脉”:
IP孵化+跨界联动,激活全链条价值
“上海动漫衍生品市场规模已达50亿元,但本土IP占比仅20%。多数企业仍在为国外IP‘打工’。”吴爱华指出,这表明本土动漫IP在产业链下游的开发能力不足,难以实现全产业链的价值最大化。中国动漫IP从创作、生产到销售的各环节间缺乏紧密协作。产业链下游开发能力弱,导致本土IP价值难以释放。她提议建立动漫IP孵化平台,每年培育不少于50个优质项目,并与玩具、服装等企业合作开发衍生品,“目标是三年内将本土IP市场份额提升至50%”。
与此同时,朱光代表从国际传播角度补充建议:通过“文旅商体展”创新模式,推动上海原创IP出海。“例如‘黑悟空艺术大展’以沉浸式VR呈现《西游记》,既保留文化内核,又符合国际潮流。这类展览可依托海外中国文化中心落地,形成‘展销一体’的产业闭环。”他特别提到,主流媒体应联合行业协会,策划兼具“中国风”与“世界范”的主题展览,将作品转化为产品,最终实现文化传播与经济效益双赢。“作品有进阶产品的可能,要么内容本身招人爱,能提供情绪价值和社交属性,要么与日常生活用品相结合……”朱光指出。
《哪吒2》的成功,为中国动漫注入一剂强心针,但产业振兴绝非依靠单个爆款就能实现。吴爱华等代表的建议,从资金、人才、产业链三大维度勾勒出系统性解决方案。正如代表们所言:“我们要将上海打造为全球动漫产业高地,让老美影厂的经典IP焕发新生,让新时代的‘哪吒’们拥有更广阔的舞台。”当政策扶持、创意涌动与市场活力形成共振,中国动漫从“魔童”闹海到扬帆出海的未来,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