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章炜
近日,家住上海市奉贤区金汇镇的陈阿婆向村委会反映,隔壁王老伯家正在旧房翻建,陈阿婆提出让王老伯让出60厘米作为两家边界,否则不让王老伯家建房。据了解,两家相邻关系一直不太融洽,小吵小闹不断,此次旧房翻建使两家矛盾升级,经村委会多次调解未果后,双方向奉贤区金汇镇人民调委会请求调解。
初提方案陷僵局
接到申请后,调解员与该村治保主任详细询问宅基地规划情况,据村干部反映,王老伯家是原拆原建。了解到这一情况后,调解员迅速做出安排,约定双方前往现场进行“面对面”调解。到达现场后,调解员对相邻房屋进行了实际丈量勘测,发现陈阿婆家的房屋墙体有损坏。陈阿婆表示,这是由于王老伯家翻建房屋过程中造成的。
根据双方的诉求和分歧,调解员和村治保主任从目前的宅基地现状和矛盾焦点入手,从法理到人情,反复向双方进行了说服和教育。同时,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对双方开展了一场耐心细致的法治教育。根据《民法典》第二百八十八条规定,不动产的相邻权利人应当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团结互助、公平合理的原则,正确处理相邻关系。劝说双方相互理解,以和为贵。
调解员向双方提出了一个初步的调解方案:王老伯在现有建房基础上,不得超出弄堂间距(南侧2.2米,中间1.96米,后侧1.93米)范围,给陈阿婆留出一定的空间用于电动车通行;陈阿婆则不再追究王老伯之前的占地行为,双方共同维护邻里和谐。但王老伯认为自己按照审批手续建房,不应做出让步。陈阿婆则觉得,这个方案没有解决自己的问题,对自己不公平,双方未能达成一致意见,调解陷入僵局。
耐心化解对立情绪
首次调解效果不佳,调解员决定采用“背对背”的方式,分别与陈阿婆和王老伯进行深入沟通。调解员一方面耐心倾听王老伯的想法,对他想要改善居住条件的心情表示理解,同时从法律角度向他解释了相邻关系的相关规定,告知他即使有审批手续,也不能侵犯邻居的合法权益。建议他从长远的邻里关系考虑,做出适当的让步。
另一方面,调解员也与陈阿婆进行了推心置腹的交谈。调解员对陈阿婆的遭遇表示同情,强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保持理性,通过合理的方式维护自己的权益,并向她分析了当前的实际情况,劝解她不要过于坚持自己的诉求,以免矛盾进一步升级。
经过分别沟通后,双方态度都有所缓和。调解员趁热打铁,组织了第二次调解。在这次调解中,调解员向双方讲述清朝有名的关于邻里纠纷“六尺巷”的典故,为了邻里和睦,主动让出三尺空地。引导双方以和为贵,相互谦让。
调解员邀请了一位律师作为法律顾问,为双方提供法律指导。律师详细解读了《民法典》中关于相邻关系的条款,明确指出在处理此类纠纷时,应遵循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团结互助、公平合理的原则。在律师的专业解读和调解员的耐心调解下,双方终于认识到了各自的问题和责任。
最终,双方达成了调解协议。因王老伯翻建房屋造成陈阿婆房屋损坏的,一周内反馈给村委会,由村委会协调赔偿事宜。陈阿婆自愿将公共道路旁的自家柿子树树枝修剪至2.5米,不影响对方车辆正常通行;双方房屋前场地只供互相借道,不得停放车辆。同时,双方约定今后在使用土地过程中,要保持沟通,避免类似纠纷再次发生。
【案例点评】
这起邻里建房纠纷的成功调解,得益于调解员的积极作为和有效的调解方法。通过实地勘查、调查取证,明确了问题的难点;采用“背对背”和“面对面”相结合的调解方式,从情、理、法多个角度进行劝说,化解了双方的对立情绪;邀请专业律师提供法律指导,增强了调解的权威性和专业性,最终促成双方达成协议。在调解过程中,不仅解决了当下的纠纷,还通过双方约定,为今后避免类似问题的发生奠定了基础,实现了邻里关系的和谐与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