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第八届“之江立法论坛”(浙江大学“求是智库”高端论坛)在杭召开,本次论坛以“地方立法质量十周年考察”为主题。与会专家围绕“地方立法质量十周年考察”等议题展开研讨。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家一级教授、中国法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会长李林作了题为《新时代地方立法的新经验新挑战新发展》的主旨演讲。他提出,在总结地方立法经验时,应从纵向、横向、理论和实践四个维度考察地方立法成效。他建议,从央地立法关系、立法供需关系、立法主体与立法AI关系、立法本质与法治体系关系四个方面推进地方立法的发展。同时,他还认为,在回顾考察过去十年立法成果的过程中,要深刻反思地方立法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并作出科学理性的研究阐释,努力寻求最大共识的新答案,注入创新发展的新动能,为推动中华立法文明进步夯实政治哲学和法哲学的理论根基。
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李学尧教授以《基于适应性法治:人工智能立法的动态演化框架与制度设计》为题发表演讲。他围绕“中国该如何开展人工智能立法”这一问题,通过比较域内外经验,运用法律实证方法对法律与创新关系的前期理论成果,以及人工智能领域内体系化立法思路展开系统性批判。他融合了复杂适用系统理论及行为法经济学中的“适应型法”“适应性法治”“复杂创新理性人”“行为激励”等理论工具,强调通过动态反馈、地方先行、软法协同等机制实现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制度适配。他还从立法权限配置、基本原则凝练、具体条款设计等方面对其理论的实践落地做了示范性阐述。
本次论坛由浙江立法研究院(浙江大学立法研究院)、浙江省法制研究所、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浙江省法学会宪法与地方立法学研究会联合主办。(朱非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