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习记者 王葳然 通讯员 姚彦静
手游公司的核心开发人员离职后将原公司的手游源代码应用于新开发的游戏中,“换皮”后游戏上线运营,迅速创造了逾亿元的收入。近日,游戏开发人员李某因侵犯著作权被普陀区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
复制游戏代码“换皮”吸金
“两款游戏玩法基本一样啊?”“这是换皮收割吧!”
……
在某游戏贴吧里,两款玩法高度相似的游戏引发了游戏玩家的讨论。
2022年11月,“被抄袭”的手游公司报案称,发现网上出现了一款与本公司已上线运营的手游高度相似的游戏。尽管更换了角色形象和场景美术,但故事情节、游戏机制和核心玩法却如出一辙。它的大肆宣传推广对正版手游的后续运营造成了严重影响。经查,这款侵权手游的开发者,正是当初研发正版游戏的核心技术人员李某。
据悉,2019年,李某经人介绍进入报案手游公司,全面负责一款新游戏研发项目。公司不仅为其成立工作室、配备研发团队,更是投入千万元资金支持。李某和手游公司签订了劳动合同,并约定在规定期限内完成一切工作成果由公司享有知识产权等权利。
2021年1月,游戏正式上线,很快吸引了大量玩家。此时,李某却突然以个人原因为由,向公司提交离职申请,并迅速成立了一家公司,与另一家游戏公司合作,在短时间内推出了新游戏。
原来李某离职时,偷偷从原公司服务器上拷贝了游戏源代码,对游戏角色、场景等进行重新改造后,由现公司负责上线经营。2021年12月,这款改头换面的游戏上线,并在随后一年内获取了逾亿元的收入,李某分得收入1300余万元。
撕开侵权游戏层层“画皮”
在审查逮捕阶段,检察官发现案件的重重难点:该案牵涉多家公司,法律关系与商业合作错综交织,不仅涉及判断是否具有著作权、著作权归属等问题;同时,要突破技术伪装,证明两款游戏实质性相似。
“不同于完全抄袭的侵犯著作权案,该案侵权游戏经过了部分刻意修改,给证明两款游戏实质性相似增加了难度。”检察官在审查最初的鉴定数据时发现,对两款游戏代码程序不能简单地根据服务器分类进行比对。
为全面查明侵权事实,在市检察院指导下,承办检察官邀请知产领域专家学者、行业专家等对代码鉴定方式等专业问题展开多轮“技术会诊”,明确了重点对在著作权法保护范围内的、具有独创性的核心代码进行比对等鉴定逻辑和办案思路。“著作权保护的范围是游戏代码中有独创性的部分,建议区分核心代码与一般代码。”特邀检察官助理出具的意见书中提到。
2024年2月,案件移送至普陀检察院审查起诉,根据检察机关提出的鉴定方法,在原有基础上,公安机关补充了鉴定意见:通过从2000余个代码文件中区分出1000余个影响游戏具体功能的原创性代码进行重点比对,鉴定得出结论,两款游戏功能代码相似度高达91.39%。其中,决定游戏种类、玩法与运行逻辑的最核心代码相似度更是高达96.38%。
近日,普陀检察院以侵犯著作权罪对李某提起公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