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朱非
4月26日,由中国法学会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主办,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承办的第三届民事诉讼法青年论坛(2025)在上海财经大学召开。开幕式由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副院长郝振江教授主持,论坛分为“执行程序中的主体制度”“委托代理制度的新发展”“现代型诉讼中的主体制度”三个主题展开研讨,每个议题设报告人和评议人,论坛以报告人未公开发表的论文讨论为主要形式,为青年学者搭建学术交流平台。
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院长宋晓燕教授介绍了当今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上海财经大学在数字经济框架下所做的一系列战略部署。她表示,作为人文社会学科的法学在人工智能浪潮下面临着同样的机遇与挑战,并强调了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一直以来对于诉讼法学科的重视,以及本次会议的举办对于上海财经大学民事诉讼法学科发展的重要意义。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中国法学会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副会长王福华表示,在司法现代化背景下,与会学者围绕民事诉讼法的困境与创新展开的讨论很有意义。目前,传统民诉理论面临程序简化与专业化转型的双重挑战,从建国初期的政治化审判到1982年《民事诉讼法》确立的专业化体系,再到民法典时代实体法与程序法的深度结合,反映出司法功能从“政权守卫”向“纠纷解决”的演变。因此,他提出了当前研究特别值得回应的两个问题:一是执行程序中实体法与程序法的衔接问题,二是研究方法论的革新。
王福华还建议引入微观经济学、社会心理学及AI技术等跨学科视角,破解“民诉研究路在何方”的焦虑。最后,他呼吁民事诉讼学应以开放姿态拥抱技术变革与理论创新,在现代化进程中推动民事诉讼制度的兼顾程序正义与实务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