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席记者 陈颖婷
一场因“黄昏恋”引发的家庭纠纷,让三代同堂的屋檐下暗流涌动。一边是父亲对晚年陪伴的渴望,一边是女儿一家为孩子学业的无奈迁就,矛盾的背后更牵扯复杂的房产权益。如何在法理与亲情间找到平衡?浦东公安分局梅园新村派出所启动“三所联动”机制,联动律师、社区与职能部门,用24小时的高效调解,不仅化解了积怨,更让破碎的亲情重归温暖。这场调解的背后,是基层治理从“被动响应”到“主动破局”的生动实践。
一场因“女友”引发的家庭风波
2024年3月10日晚,上海浦东大道附近一户人家传出激烈的争吵声。居民董先生与岳父老王因“女友”问题争执不下,甚至从口角演变为推搡。梅园新村派出所民警第一次赶到现场调解时,双方暂时偃旗息鼓,但仅隔几小时,矛盾再次爆发。这一次,老王一家直接报了警。
“原本以为只是普通家庭纠纷,但短时间内重复报警,我们意识到问题不简单。”当晚,民警将双方带回派出所调解,但矛盾根源仍未解决。次日一早,派出所所长姚琦在例会上得知此事后,立即成立专组跟进:“这涉及家庭伦理、财产分配,必须从源头化解。”于是,立即将此警情交由责任区警务队长等跟进处置。
随着调查深入,这场纠纷的导火索逐渐浮出水面。老王早年离异后,感情经历丰富,常带不同女友回家同居。女儿小王和女婿董先生虽对此不满,但因分居两地,一直隐忍。直到今年,为了孩子上学,董先生夫妇搬入老王的房子,矛盾彻底爆发。
“爸爸天天带人回来住,生活习惯完全不同,孩子写作业都受影响!”小王情绪激动。而老王也有苦衷:“我单身几十年,找个伴儿怎么了?这房子有我一半产权,凭什么要我搬?”
原来,房产证上老王与女儿小王各占50%份额,双方均享有居住权。但老王年事已高,经济能力有限,无法另寻住处;董家因孩子上学又必须在此居住。僵局之下,双方怨气越积越深。
“三所联动”架起法理与情理的桥梁
面对难题,梅园新村派出所启动了“三所联动”机制——联合驻所律师、社区调解员共同介入。驻所的陈律师从法律角度厘清权责:“根据《民法典》第288条,房屋共有权人享有平等居住权。但若长期冲突影响生活,法院可能判决一方补偿另一方后搬离。”
然而,冰冷的法条无法消解亲情裂痕。民警从人情入手,单独与老王谈心:“您希望女儿一家过不好吗?孩子上学是大事,您作为长辈,退一步海阔天空。”另一边,民警劝解董先生夫妇:“老爷子独自拉扯女儿长大,现在年纪大了,也需要人陪伴。”经过数小时拉锯,双方终于松口。老王同意在外租房,但提出条件:“房租不能全由我承担!”董先生夫妇承诺每月补贴部分租金。然而,新的问题接踵而至——老王从未租过房,对市场一无所知。
“群众有困难,我们得管到底!”民警李筝立即联系辖区房产中介,筛选出多套适合老王的房源。最终,一套住宅让老王眼前一亮:“离菜场近,还有电梯,居住比较合适。”3月11日下午,双方在派出所签署调解协议。老王握着民警的手感慨:“没想到警察连租房都帮忙找,真是把老百姓的事放心上。”董先生也如释重负:“孩子能安心上学了,以后我们会多去看望老爷子。”
【案例点评】
“调解不是简单‘灭火’,而是找到各方利益的平衡点。”参与调解的民警总结道。这起纠纷的化解,是浦东公安分局“重复警情双长盯办机制”的缩影。在警情治理实践中,浦东公安分局敏锐注意到那些“剪不断、理还乱”的重复警情,不仅是群众的“闹心事”,更是基层治理的“风险点”。
为此,浦东公安分局明确对于“重复警情、重点警情及各类敏感警情”,一律由所长主责办理,并要对前24小时警情逐条核准评估、全面督导。对于疑难矛盾纠纷警情,及时启动“三所联动”机制,推动政府职能部门强化联动化解,让警情处置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管控”,实现了“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镇”的治理目标。如今,老王的新家与女儿一家的距离,从“同一屋檐”变成了“一碗热汤的距离”,让曾经的冲突彻底化为理解与牵挂。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