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4版:大墙故事

失去十年自由后,他终于理解“珍爱生命,远离毒品”

徐荔

本文字数:3016

AI生图

  □  记者  徐荔

  “在我的概念里,只知道这事是犯罪,但是具体会严重到什么地步,包括对家人有什么影响,其实都是没有概念的。”2015年,因为运输、贩卖毒品被抓获,后被判处有期徒刑十年的阿帆(化名)今年已经36周岁了,曾经觉得“珍爱生命,远离毒品”只是一句口号的他,在即将刑满释放前,却亲口说出了这句话。这是他失去十年自由后的总结与提醒……

  当“溜冰”成为“合群”的标志

  在上海市北新泾监狱见到阿帆的时候,他距离刑满释放已经进入了十天倒计时。对于即将到来的自由,阿帆期待却也有些“担心”,“十年,变化太大了,从我妈寄来的照片上看,原来家乡的泥路,现在都变成了柏油马路。平时新闻里也看到很多新发展,外面大不一样了。”

  而更让阿帆“操心”的是家里的事,“这么多年孩子一直是我父母在照顾,孩子的妈也没什么联系了,但没离婚,这次出去以后肯定要处理这事。”对于自己服刑多年,没能尽到父亲的责任,阿帆是愧疚的,他更内疚的是,因为自己,家散了,孩子没能在正常的环境中成长……

  阿帆的孩子患有先天性唇腭裂,一岁多时,阿帆和家人决定为孩子进行手术治疗。也因此,2015年年初,阿帆放下在外省市的工作,回到湖南老家陪伴妻儿,却不料,在开“黑车”赚外快的过程里,被朋友带上了歧途。

  “家里毕竟还是要开销的,我们家是在农村,母亲务农,父亲也在外面打工,没什么多的积蓄,我总不能坐吃山空。”阿帆回到家乡后,打交道的都是从小就认识的人,有同学、有邻居,他们知道阿帆家的情况,会介绍一些生意给他,让他开车送点东西或者接送人。

  “因为都是朋友,他们让我开车,我也不会特别去问,包括他们到底在做什么生意,他们不多说,我也不会追根究底。”就是在这种基于“都是朋友”“帮个忙”“没必要多问”的状态下,阿帆接触到了毒品。

  开车贴补家用本就辛苦,有时阿帆的朋友给他介绍的“生意”也需要开夜车,两三天不着家。“有一次,他们看我挺累的,就拿出东西叫我试试,说能提神。”阿帆口中的“东西”是冰毒。学着朋友的样子,阿帆尝试了“溜冰”。

  “这几年我们国家一直在不断进行禁毒宣传,他们让你试试的时候,没有一点拒绝的念头吗?”当听到这个问题时,阿帆摇了摇头,他告诉记者,自己初中毕业,没有受过太多的高等教育,虽然也会听到禁毒宣传、毒品危害,知道这是违法的,但总认为“吸毒是自己的事”,觉得“没那么严重”,“珍爱生命,远离毒品”就是一句口号,而且最为关键的是,“是朋友让试试的,他们都吸,周边环境就是这样”。

  当“溜冰”成了合群的标志,当吸毒成了阿帆被当成“自己人”的证明,事情的发展逐渐离开了阿帆的预想。

  开车途中得知朋友带了“东西”

  对于“溜冰”后的感受,阿帆没有过多描述,他只说自己当时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同,也没觉得像朋友说的那样“能提神”。“反正那半年里,吸了十来次吧,每次都是朋友给了,我就和他们一起。”不过,阿帆后来还是感觉到了毒品对身体的影响。

  阿帆因为涉罪被抓获之后,没有办法再时不时地吸毒,于是他开始出现了身体上的不适症状,“总是觉得特别困、睡不醒。”阿帆说,“可能之前吸毒还是透支了体力,让身体有了依赖性,一下子不碰了,不习惯了。”

  让阿帆觉得庆幸的是,自己没什么“心瘾”,过了那段“特别困”的阶段,他的状态渐渐恢复了正常。

  当然,这可能也与案件的判决结果悬而未决,他有更多事要担心,分散了注意力有关。

  阿帆是2015年被抓的,谈起这起案子,阿帆说“情况有点复杂”。而简单归纳,就是阿帆的朋友像往常一样,让阿帆开车送他到指定的地点,却不料到了指定地点后,朋友又接上了另两个人,并让阿帆开车到上海。阿帆称,起初他并不知道这些人到上海干什么,但后来从他们的谈话中得知,那两名新上车的“朋友”是从广东带了“东西”的。

  “他们带了冰毒,最后认定有7000多克。”阿帆说,在半路得知自己参与运输毒品的那一刻,他是有过动摇的,但是很快侥幸心理就占据了上风,法律意识的薄弱让他决定“博一下”,“他们和我都是一个地方出来的,都知道我家里情况,我已经在半路了,说不干了,会不会有危险?而且就像我之前说过的,我知道这是违法的,但是到底会有多严重我不清楚。我也想过,我是第一次去上海,到的时候是晚上,把他们送到我就回去……”

  曾经的“口号”  如今的“感触”

  显然,阿帆的“运气”并不好。“在枫泾服务区就被抓了。”阿帆回忆,“在看守所的时候,我才知道事情那么严重。后来,第一被告被判了死刑,我以为我要被判无期徒刑,觉得人生无望,已经做好准备不再和家人联系了。法院还是给我了机会,判了我十年。”

  服刑生涯里,阿帆只见过孩子一次,那已是六年前的事了。“那时候孩子五岁,手术早就做完了,现在他都要小学毕业了……”阿帆感慨,他还记得父母带孩子来北新泾监狱参加亲情会见的场景,“孩子对父母可能不太容易表达情感,所以我看到父母的时候其实没那么激动,但是看到自己的孩子时,我的眼泪突然就流下来了。”

  阿帆记得,当时孩子还不懂事,看着他被剃成寸头的模样还天真地“评价”:“爸爸怎么那么像光头强!”

  “孩子现在肯定已经比较懂事了,但是对毒品这个事情,可能还不是很有概念。”阿帆说,等孩子再长大一些,尤其是到了有自己朋友圈的时候,他会把自己的经历告诉孩子,告诉他别碰、别沾毒品,特别是注意别涉足那些不健康的朋友圈。

  “我也没什么高的文化水平,不会说那些很有道理的话,只能用自己的教训告诉他这些。人生短短数十年,不碰毒品,不介入这个圈子,其实可以过得很好……”阿帆告诉记者,回去后,他也不想再和原来的圈子有交集,对毒品的警惕心也会更强,“以前很多事情都是糊里糊涂的,现在在监狱里学习了很多相关知识,法治意识肯定比以前更强了,待人接物也会更谨慎。不能再来一次了,否则一辈子都要毁了……”

  接受采访最后,当被问及还有什么想说的时候,曾经觉得“珍爱生命,远离毒品”就是一句口号的阿帆思考了一下,然后说:“珍爱生命,远离毒品,慎交友!”

  故事之外>>>

  听阿帆讲述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有网友对电影《死神来了6》的一句评价:“已经给了那么多提醒,结果还是没有逃开。”阿帆锒铛入狱的过程又何尝不是这样?当朋友对“生意”含糊其辞的时候,当朋友用“毒品”试探是否能成为“自己人”的时候,当“退出”的念头在脑海中一闪而过的时候……但凡阿帆在其中任何一个节点按下暂停键,他的人生、他家人的生活都会是另一番模样。

  “知道是违法犯罪,但不知道那么严重。”“听到过吸毒危害,但没想过对自己、对家人会有什么影响。”不止一次在服刑人员、戒毒人员的讲述中听到这句话,可惜之外也觉得可悲。因为利益,因为一时快感而不去看、不去想别人的前车之鉴和血泪史,一定要自己撞了南墙才知道痛和悔……

  而阿帆的讲述中,还有一点让我感触颇深:他的“第一口”没有欺骗、没有引诱、没有好奇,就因为“周围很多人都这样”,所以他也“融入其中”。朋辈、圈子文化的重要性在此刻体现,阿帆这样的成年人尚且如此,对身心尚未健全的青少年来说,“身边人”的影响更不容小觑。

  长久以来,毒品总会披着迷惑人的不同外衣出现,当“朋友圈”“社交圈”“网友圈”出现“特效减肥药”“上头电子烟”“聪明药”的时候,孩子们,甚至大人们能分辨真相并抵抗住“朋友推荐”吗?

  许多“过来人”都坦言,要彻底戒毒康复,就要远离原来的“毒友圈”,重新建立健康的朋友圈。我想,我们的禁毒宣传也需要在各个“圈子”里寸土必争,不断扩大禁毒“朋友圈”,让“毒友圈”再无生存的可能。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大墙故事 B04失去十年自由后,他终于理解“珍爱生命,远离毒品” 徐荔2025-06-25 2 2025年06月25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