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5版:老法今说

古代如何应对洪涝灾害

本文字数:3511

  近年来,随着全球极端天气增加,自然灾害频发,对我国经济,特别是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因此,探讨我国古代应对洪涝灾害的丰富经验,及其对现代灾害管理的借鉴意义,至关重要。

  古代洪涝灾害呈现出明显的时空分布规律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洪涝灾害多发的国家。自公元前1766年至公元1937年,我国水灾共发生1058次。

  先秦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对洪涝灾害的认识和防御能力有限,洪涝灾害往往会造成巨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孟子·滕文公上》中记载:“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

  进入秦汉时期,随着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巩固,国家开始建立制度化灾害治理体系。政府修建水利工程,如堤防、水闸等,以应对洪涝灾害。然而,由于技术水平限制和自然灾害的不可预测性,农业生产仍面临周期性的洪涝威胁。

  洪涝灾害在中国历史上呈现出明显的时空分布规律,这些规律不仅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还受到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从时间分布上看,洪涝灾害在中国历史上呈现出一定周期性。例如,从公元前602年到公元1938年,黄河共决溢1590次,较大改道26次,平均三年两决口。频繁的决口改道不仅对沿岸农田和村庄造成破坏(如沿岸的山西荣河县载“按邑西滨黄河,近河滩地坍,涨靡常坍”),还导致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据历史记载,从公元前206年到公元1911年,长江共发生大范围洪灾214次,平均10年一次。这些周期性特征可能与气候变化、降雨模式,以及河流的自然变化有关。

  从空间分布上看,洪涝灾害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海河流域和淮河流域的中下游地区。这些地区地势低平、河流众多、降水充沛,因此成为洪涝灾害的高发区。例如,黄河流域的决口改道多发生在中下游地区,长江流域的洪水也主要集中在中下游地区。此外,由于地势低洼、排水不畅,海河流域和淮河流域也频繁遭受洪涝灾害侵袭。据明清史料统计,海河流域在540多年中,共发生水灾360次。17世纪以来,共发生19次大水灾,平均20年一次,受灾一般均在100个县以上,淹没耕地少则2000—3000万亩,多则6000—7000万亩。

  除地理环境、气候变化外,过度开垦、乱砍滥伐等人为破坏植被的行为,也会造成水土流失加剧,使河道泥沙含量、淤积程度增加,降低河道行洪能力。例如,清代曾任湖北按察使的赵仁基在《论江水》中提到:“水溢由于沙积,沙积由于山垦。”

  古代洪涝灾害的预防与应对

  灾前预防与准备

  古代先民深谙防灾备患、防患于未然的方略。灾前预防与准备,既可以减少社会恐慌和混乱,又可以减少灾害损失,增强社会应对能力,保证抢救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古人通过观测天象和水文变化来预测洪涝灾害。他们观察星辰运行、云雨变化,以及河流的水位和流速等,判断灾害是否临近。《吕氏春秋》载,古人将云分为“山云、水云、旱云、雨云”四种,通过云的形式对降雨进行占卜。一旦预测到灾害可能发生,预警信息就会通过特定的传递机制迅速传播。比如,明朝著名治河专家潘季驯曾总结出一套方法,如果出现险情,要立即悬旗、挂灯、敲锣,发出紧急抢救信号,提醒抢修,并安排群众转移。这一做法在古代被广泛应用于洪水预警中,以便民众及时采取防范措施。

  水利工程在防洪排涝中至关重要。都江堰、大运河等,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典范,其“因势利导”的设计理念,开创性地解决了灌溉、运输与防洪排涝难题。其“旱则引灌、涝则疏导”的调节机制,在促进农业灌溉和交通运输发展的同时,也构建起可持续的防洪排涝体系。《王祯农书》载,“沟洫之于田野,可决而决,则无水溢之害;可塞而塞,则无旱干之患”,通过修建堤防、疏浚河道、设置溢洪道等措施,洪涝灾害的发生频率和民众损失显著降低。

  古人通过选育抗涝作物与创新耕作技术应对洪涝灾害。《史记·夏本纪》载,“禹令益予众庶,稻可种湿”,说明水稻具有耐涝的特性。《吕氏春秋》《齐民要术》《马首农言》等古代文献详细记载了轮作、深耕细耙、中耕除草等耕作措施,以及因地因时耕作的规律、翻耕与免耕相结合的轮耕方式、水田整地排水技术等。此外,古人还积极推广抗涝作物种植技术,如选育耐旱、耐涝的品种等,北魏《齐民要术·种谷篇》中提到:“种谷必杂五谷,以备灾害。”

  古代中国注重修建与维护道路、桥梁、堤防等基础设施。早在先秦,中国就已经有了修建堤防以防御洪水的做法,《礼记·月令》载,“循行国邑,周视原野,修利堤防,道达沟渎,开通道路,毋有障塞”,这些基础设施的完善不仅使交通运输效率大大提高,也使地区抗灾能力进一步增强。

  灾时应对与救援

  洪涝灾害发生时,政府与民间都迅速行动起来,采取各种措施进行应对与救援,以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

  古代政府在灾时应对中发挥核心作用。洪涝灾害一旦发生,政府会立即启动赈灾政策,派遣官员前往灾区进行勘查和评估损失,以及调配物资进行救援。例如,万历年间,面对温州府“永嘉、乐清、瑞安沿江亦皆没”的洪涝灾害,朝廷立刻“诏遣吏部主事罗寔等至郡设祭,赈恤被灾人户”。政府还会根据灾区的实际情况,进行减免税收、提供贷款等经济支持,帮助灾民重建家园和恢复生产。又如,通过救荒贷赈等方式,对“有田业而以匮乏不能自存”的贫民或流民实施救济。

  此外,政府还会组织力量进行抢险救灾,如加固堤防、疏浚河道、转移受灾群众等,以防止灾害进一步扩大。

  民间慈善组织与个人也积极参与灾时救援。

  在古代,许多地方都设有义仓、善堂等慈善机构,这些机构会在灾害发生时提供粮食、衣物等救援物资给灾民。《唐六典》载:“每有饥馑,则开仓赈给。”同时,许多富商大贾和士大夫也会慷慨解囊,捐资捐物,支持灾区救援工作。

  灾后恢复与重建

  面对洪涝灾害,古代形成“政府主导、民间补充”的协作救灾机制,既确保救灾效率,又充分调动社会资源,最大限度减少灾害损失。

  为减轻受灾地区财政负担、鼓励灾民积极参与恢复工作,政府往往会实施蠲免赋税的政策,同时,组织官员和专家实地勘查,制定基础设施修复、农业生产恢复和灾民生活改善的系统重建规划。在此过程中,政府注重整合社会资源,调动各方力量参与重建,并提供心理疏导与社会支持,帮助受灾群众尽快恢复正常生活。《宋史》载,宋太宗淳化四年(993年)河水泛滥,朝廷不仅给罹难者家属提供丧葬用具,而且向澶州、涪州灾民分别发放抚恤金,同时开仓赈济。

  在灾后重建中,民间力量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许多民间组织和乡绅等,通过捐赠物资、募集资金等方式,支持灾区重建。光绪《嘉定县志》载,道光二十九年,嘉定遭遇空前严重的水灾。地方富绅秦溯萱主动倡议动用义仓本钱,发放临时救助金,以抚恤民众。

  古代防洪智慧对后世的深刻启示

  中国古代在应对洪涝灾害方面积累了丰富实践经验,其防灾治水措施历经长期探索与实践不断完善,对于有效保障农业生产和社会稳定意义重大。

  应对洪涝灾害的措施借鉴。都江堰、灵渠等古代水利工程,以其精妙设计,实现了防洪、灌溉、航运等多重功能,其顺应自然、注重功能协同的理念,为现代水利建设提供了借鉴。例如,现代大坝工程在加固堤防的同时注重河道疏浚,正是对“治水之道,疏胜于堵”这一传统智慧的延续。

  古代城市防洪体系中城墙、护城河及陂池的防洪智慧,已被融入现代防洪堤、防洪墙及排水系统的规划建设中。

  此外,古代水位标记、雨量测量等方法,为现代卫星遥感、雷达测雨等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有助于提升监测预警能力。农业方面,古代耐旱耐涝作物种植、播种时间调整等经验,在现代通过培育抗灾新品种、推广节水灌溉技术等得以转化应用,提升了农业的抗逆性和适应性,为现代洪涝灾害应对提供解决方案。在借鉴古代防洪经验时,需秉持科学态度进行甄别与创新。例如,祈雨、祭神等迷信防灾手段,因缺乏科学依据,无法有效抵御洪涝灾害。此外,我们也应避免盲目模仿古代防洪工程。为保证防汛工程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要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和实际情况加以创新、优化。

  应对洪涝灾害的思想借鉴。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强调尊重自然规律、减少人为破坏,这一理念与当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目标高度契合。在防洪减灾领域,我们应践行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理念,通过减少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干扰,从源头上减少洪涝灾害发生。在灾后重建过程中,也应注重融入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措施,构建可持续发展的韧性社会。

  我国古代社会应对洪涝灾害,强调社会协同和集体力量。个体或组织无法独自应对巨大的挑战,政府、社会组织和民众之间的协同合作,在古代社会尤为重要。因此,需强化政府、社会组织和民众之间的沟通协作,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众协同的现代防灾体系,通过构建信息共享平台、整合多方资源、优化协同机制,凝聚全社会力量,共同应对洪涝灾害挑战。

  (来源:人民论坛网)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老法今说 B05古代如何应对洪涝灾害 2025-06-25 2 2025年06月25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