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徐荔
上小学四年级的10岁女孩偷偷带带小刀的笔,情绪激动时会有割腕行为,而她的母亲丁女士认为女儿有这些表现是因为频繁与一款AI聊天软件上的虚拟人物对话,被“99朵玫瑰里藏着99个刀片”等具有明显诱导性的内容影响。近日,央广网报道的该事件引起关注。
6月19日,上海市网信办依法约谈筑梦岛APP运营企业主要负责人的消息将这款AI聊天软件推上风口浪尖,也再次将AI智能体内容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问题摆到大家面前。
“17+”APP的“青少年模式”
筑梦岛是一款提供AI对话体验的APP,根据公开资料及相关媒体报道显示,截至今年1月,筑梦岛APP已拥有近五百万注册用户,其中近80%为年轻女性用户。平均单用户单日输入字数可达4000字以上,人均日对话轮次超120轮。其虚拟互动对象类型,既涵盖贵族学校大小姐、18岁少女、西汉名将、高冷特工等常规角色,也有蛇蝎财阀公子、校霸、性感人妻、病娇养兄、人格障碍少爷等极端角色。
在被约谈前,筑梦岛APP虽设有“青少年模式”,但开启主动权完全由用户掌握,无需实名认证。被约谈后,筑梦岛更新了版本。记者日前注册登录该APP,被要求“年龄确认”:已满18周岁需要通过已绑定的手机号获取验证码,然后进行实名认证;未满18岁的,则需开启“青少年模式”。
而在“应用商店”里的AI聊天软件并不少,如“星野”“猫箱”等,用户年龄定位上大都写明“17+”,这表示这些应用程序可能包含一些较为敏感或争议性的内容。
记者下载部分APP时发现,有的软件作了“青少年提醒”,但并未设置不同年龄段用户的分区,使用时仍能看到一些不适合未成年人观看的内容。还有媒体记者体验多款AI聊天软件发现,有些APP虽然设置了“青少年模式”或者“未成年人模式”的入口,但登录后不需经过实名认证或者其他认证机制,未成年人绕过模式使用完整功能较为简单。还有的软件虽然提供了“青少年模式”,但防火墙形同虚设。
监督监管、教育引导缺一不可
其实,AI聊天软件对未成年人的不良影响并非新话题,陆续有媒体对此现象作过报道和讨论。今年4月,中央网信办印发通知,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清朗·整治AI技术滥用”专项行动,其中“侵害未成年人权益”就是第二阶段重点整治的问题之一。
AI聊天软件的产生有其市场需求,未来也难免有其他AI新产品出现,如何正确合理使用AI产品及相关技术,成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助力而非阻力,仍需主体责任的落实、监管与监督的加强、教育与引导的配合。
作为开发、运营方,相关责任是毋庸置疑的。相关律师接受《法治日报》采访时指出,当未成年人因AI聊天软件诱导性内容而身心受损时,开发、运营方的法律责任边界亟待厘清。
首先是产品责任,若AI模型本身存在设计缺陷,例如算法刻意诱导未成年人产生极端行为,致使其遭受精神损害,开发者难逃产品责任的法律追溯;其次是侵权责任,若软件开发、运营方未严格履行内容审核义务,对违规信息视而不见、放任传播,便需为侵权行为承担相应后果。若AI生成内容涉及色情擦边信息,软件开发、运营方极有可能触碰“传播淫秽物品罪”的红线;若软件开发、运营方非法收集未成年人隐私数据,将其用于商业牟利,同样可能因触犯“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而面临刑事追责;此外,若相关行为导致未成年人出现自残情况,还有可能构成刑法第234条规定的故意伤害罪。
而根据《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第五十七条的规定,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违反本条例规定,受到关闭网站、吊销相关业务许可证或者吊销营业执照处罚的,5年内不得重新申请相关许可,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5年内不得从事同类网络产品和服务业务。
在部分报道的评论区,记者也注意到了不一样的观点,有人认为“家长放任未成年人,尤其是低龄孩子使用手机、应用‘17+’的APP才是问题关键所在”。
如何引导未成年人合理使用电子产品,帮助他们建立健康良好的使用习惯虽是“老生常谈”,但的确需要每一位家长引起重视,落到实处。甚至,家长自己也需要一起合理规划使用电子产品、上网的时间,帮助孩子发展多元兴趣,避免过度沉迷。
学校、社会也需要从各角度加强对未成年人使用AI的教育和引导。正如央广网在相关报道中提到的,青少年应意识到“网络虚拟世界虽然美好,但现实世界更加绚烂。因此,在享受数字世界的同时,也要珍视现实中与他人的情感联结和成长体验,让虚拟与现实相辅相成,彼此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