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1版:走近人大

在碰撞中打通就医“最后一公里”

一场对话绘出宝山“家门口好医院”新图景

陈颖婷

本文字数:1880

一场关乎家门口健康福祉的思维碰撞在这里展开

  □  记者  陈颖婷

  一辆公交车缓缓驶过站牌,几位头发花白的老人伸长脖子,焦急地望向窗外模糊的建筑轮廓。“又坐过站了!”有人懊恼地叹气。目的地“上海中冶医院”近在咫尺,却因拗口的站名和缺失的指引成了难以抵达的孤岛。这幕日常困境,被中冶医院党委书记张建国带到了人大代表与青年委员的圆桌前——“三趟公交、一个多小时,群众看病之路不该这么难!”

  日前,一场关乎家门口健康福祉的思维碰撞就此展开。宝山区、月浦镇两级人大代表与青联委员们齐聚中冶医院,围绕“发挥青年志愿服务力量,建设家门口的好医院”激荡智慧。代表们实地感受着医院每一处细节,在长达120分钟的头脑风暴里,青年的创意与代表的民声交织碰撞——打通“最后一公里”就医路,打造“15分钟健康生活圈”,正从痛点清单变成解决方案的拼图。

  代表支招:让就医路变成“舒心路”

  座谈会前,参会人员一行首先实地走访了上海中冶医院的金惠康复医院康复治疗中心、儿童治疗中心、心脏康复中心及高压氧舱等核心诊疗区域。

  “我到中冶医院看病得转乘三趟公交,路程得花一个多小时。”中冶医院党委书记张建国把居民对他们医院接连不断的“吐槽”向代表们作了反映,居民们表示“公交线路班次太少”“班次间隔时间太长”“医院没有专用站名,经常有老人坐过站”等等,这些群众就医不便的民生痛点,成为宝山区人大代表支晓敏关注的焦点。

  “需要打通就医最后一公里”,针对居民就医面临公交“线路少、班次稀、站名懵”的难题,支晓敏在会前通过调研已经形成“交通优化三建议”:增加直达中冶医院的“健康专线”,串联罗泾、罗店、杨行、月浦等主要居民区;就医高峰时段增加公交线路班次;申请将拗口站名改成“中冶医院站”,并增设医院指示标识。她的想法也得到在场其他代表的共鸣,大家都希望“给医院装上‘定位系统’,帮助老年人顺利导航过来就医。”

  “农村地区人口因意外伤害、劳损等导致的残疾、功能障碍比例较高,对‘特别康复’——偏瘫、截瘫、关节置换术后、儿童发育迟缓等针对性康复的需求更为迫切。”月浦镇人大代表柏敏华关注城乡医疗资源均衡化,把目光投向农村,“农村地区医疗资源相对薄弱,要把‘特别康复’的医疗资源通过讲座等形式送上门!”她提议组织“流动康复课堂”,手把手教村民家庭护理、康复训练等技巧。“要让农村老年人也享受到‘说走就走’的康复权利,而不是整天蛰居病榻。”

  青年智慧:“喘息驿站”给特殊家庭充能,“编外天使”暖热医院走廊

  当话题触及特殊群体,会场氛围添了更多的温度和柔软。“自闭症家庭就像背着‘隐形背包’的马拉松选手”,区青联委员陈旭动情地说,“这些家庭不仅需要专业的医疗和康复支持,更需要来自整个社会的温暖与支持。”儿童自闭症对家庭的影响很大,一个孩子被诊断为自闭症,往往意味着整个家庭的生活轨迹会发生巨大的改变,父母片刻“喘息”都成为一种奢侈。

  她建议打造“三位一体”支持体系:政府加强科普宣传,促进消除误解与歧视,营造理解、包容的社会氛围;企业设“爱心岗”,为自闭症青年提供就业机会;社区开“喘息驿站”,支持专业服务机构为家庭提供短暂照护服务。“期待给这些家庭递瓶‘能量饮料’,让他们歇口气再出发。”

  “医院不该只有消毒水味,更要有暖意流淌。”区青联副主席傅镁描绘出青年志愿者的“青春方案”——组建“编外天使团”,用“服务拼盘”填满就医引导、患者陪伴、健康宣教的每个缝隙。他建议医疗机构系统梳理就医引导、患者陪伴、健康宣教等志愿者需求岗位,由青联组织协调对接高校、企业等社会力量,组建青年志愿“服务拼盘”,携手让冷冰冰的医院走廊变成暖融融的“健康会客厅”。同时,发挥青年医务工作者的专业优势,定期组织其赴企事业单位、社区开展医卫健康志愿服务,双向拓宽服务渠道。

  成果落地:6大建议蓄力民生图景,“三支笔”共绘温暖答卷

  持续两小时的思维激荡,凝结成涵盖交通优化、特殊群体支持、康复资源下沉、志愿体系构建等6大领域的“金点子”清单。这些饱含民生温度的建议,正被分类梳理、加速转化——人大代表们承诺将其提交区镇职能部门,力促纳入政策落地或“十五五”规划蓝图中,让“需求清单”精准匹配“资源清单”。

  共青团宝山区委副书记杨欢用“三支笔”妙喻活动意义,“人大代表的‘民生笔’、青联委员的‘创意笔’、医院的‘专业笔’共同描绘,合力答出更有温度的民生答卷。”

  此次代表对话青年活动,在区镇两级人大代表、区青联委员与医疗机构之间搭建起沟通对话的桥梁,让人大代表的民生视角、青联委员的创新思维与医院的专业实践深度融合,“头脑风暴”正转化为探索“政府主导、社会协同、青年参与”医疗服务新模式、提升群众就医获得感的实招硬招。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走近人大 B01在碰撞中打通就医“最后一公里” 陈颖婷2025-07-02 2 2025年07月02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