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4版:多元解纷

为了母亲留下的几十万遗产,父女各不相让

通过“法理+情理”双重疏导,修复濒临破碎的家庭关系

章炜

本文字数:1039

  □  记者  章炜

  2025年年初,上海宝山区淞南镇司法所调解室内,赵女士与父亲在调解协议书上郑重签字,这场因遗产分配引发的家庭纠纷终于尘埃落定。回溯至两个月前,双方因数十万元存款分割争议互不相让,从日常争吵升级为多次激烈冲突,曾经亲密的父女关系降至冰点。

  面对“清官难断”的家务事,淞南镇调委会主动介入,通过“法理+情理”双重疏导,不仅为当事人厘清《民法典》框架下的继承权利义务,更用耐心调解焐热了僵持的亲情,最终促成双方握手言和,赵女士在一网通办平台留下的五星好评,成为这场“破冰之旅”的温暖注脚。

  此次继承纠纷涉及赵女士母亲名下的存款几十万元。由于赵女士母亲生前未留下遗嘱,赵女士和其父亲因财产分配问题产生了严重分歧。各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甚至一度引发激烈争吵,家庭关系降至冰点。若纠纷无法妥善解决,不仅会对亲情造成难以修复的伤害,还可能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

  镇调委会在受理该纠纷后,首先详细了解了家庭情况、财产状况以及父女各自的诉求和争议焦点。随后,通过多次分别与父女沟通交流,耐心倾听他们的想法和苦衷,运用专业法律知识和较丰富的调解经验,为他们分析利弊,讲解相关法律法规和情理关系。

  在法理释明环节,调解员着重援引《民法典》继承编的条款,详细阐释法定继承制度的立法精神。针对被继承人未立遗嘱的情形,调解员结合《民法典》关于法定继承顺序的规定,明确指出配偶、子女作为第一顺序继承人的平等权利。同时,关于遗产分配原则,分析了“一般应当均等”与“对生活有特殊困难又缺乏劳动能力的继承人应当予以照顾”的法律适用场景。调解员结合《民法典》遗产管理人制度,引导双方厘清个人财产与家庭共有财产的界限,既坚守法律原则,又充分尊重民间传统继承习惯,为纠纷化解筑牢法理根基。

  在调解过程中,调解员始终保持冷静和耐心,不断调整调解策略,采取“背对背”“面对面”等多种调解方式,逐步缩小各方分歧,并听取了法律顾问律师的专业法律意见。经过多次调解和不懈努力,最终促使双方达成一致意见,签订了书面调解协议书,化干戈为玉帛。这起继承纠纷的成功调解,避免了较长的诉讼过程,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同时也修复了濒临破碎的家庭关系。对于社会而言,有效避免了矛盾的进一步激化,维护了社区的和谐稳定。

  调解完成后,赵女士送来“为民解难事  温暖感人心”的锦旗。该案件的成功调解,不仅化解了父女之间的矛盾,更彰显了淞南镇司法所在维护社区和谐稳定、促进家庭和睦方面的积极作用,赵女士在一网通办网络平台上给予淞南镇人民调解委员会五星好评。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多元解纷 B04为了母亲留下的几十万遗产,父女各不相让 章炜2025-07-08 2 2025年07月08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