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章炜
“当年说好的互换,现在她怎么直接占过来了?”七年前,家住金山区的村民老蔡启动老宅翻建工程。邻居付阿姨主动找到他,称由于自己家屋后的自留地属于老蔡,为方便打理,希望将自家的一块自留地与老蔡家置换。此后,老蔡在置换地上种植蔬菜瓜果,付阿姨则在自留地上堆放柴火和建筑材料。去年8月,老蔡偶然看到付阿姨将原来屋后自留地界的土沟破坏,并在他这侧种上蔬菜瓜果且还堆放生活垃圾。老蔡找付阿姨要说法,付阿姨却不愿承认当初的口头约定,两人为此大打出手。
“实在咽不下这口气”
“不是为了争地,而是实在咽不下这口气。”气愤的老蔡到金山区廊下镇信访办讨要说法。工作人员察觉到事态严重,此纠纷表面是土地纠纷,实则是邻里信任危机,且两家住得很近,矛盾容易升级。但是关于此土地纠纷没有确切证据,处理困难,于是镇信访办迅速介入“上门办信”希望能解纷止争。
现场调解时,老蔡喊冤“当时说得好好的,现在翻脸不认人”,付阿姨则反驳“没字据,空口无凭”。面对僵局,工作人员采取“背靠背”策略,反复劝说双方。经仔细勘查,工作人员提出方案:以付阿姨家东墙壁为中心线划分自留地界限,双方在纸质调解书上签了字。然而仅过三日,老蔡又怒气冲冲返回信访办,称协议“没有子女签字不算数,子女也绝不会认可”。
此后一年间,老蔡夫妇屡次将蔬菜秧苗种到付阿姨屋后,还乱扔生活垃圾,付阿姨则挥锄毁苗报复。双方多次爆发争吵,信访办工作人员多次调解,但是双方各执一词,调解均以争吵结束。
调解员心理开导
2025年年初,村法律顾问驻村调研,敏锐指出该纠纷暴露出基层治理的短板,口头协议缺乏法律约束力,折射出村民法治意识薄弱。信访办联合派出所、律师事务所、土地管理所、司法所、村调委会组建由社区干警、村干部、信访办及司法所工作人员组成的“6人调解专班”,召集两家子女及亲属邻居开启“信访简易听证会”,对矛盾进行多元化解。
工作人员转变身份成“心理导师”,与双方子女进行沟通。终于,老蔡女儿小蔡同意参加调解,特地请假,从松江回家参与听证会。2025年3月13日,信访简易听证会在镇司法所会议室进行。在充分发挥“信访简易听证会”成员地界熟、院落熟、人员熟的优势后,当事人双方都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形成了“听证记录”。
最后,工作人员再次劝解和普法,小蔡率先做出退步,并表态愿意遵守协议,清理蔬菜秧苗。付阿姨方也诚恳道歉。这个历时两年的纠纷,在“信访简易听证会”的帮助下成功化解。经过工作人员的耐心调解,双方最终达成了一致意见,并在信访工作人员的主持下,双方签订调解协议书。付阿姨屋后自留地从房屋东墙壁至老蔡自述的沟渠,双方均不得种植和堆放物品、材料。上述这段距离宽度为1.2米,不得随意更改、拓宽。
【案件点评】
本案是一起典型的农村邻里土地纠纷,历经两年曲折调解终获化解,法治信访工作的突破性进展体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调解策略实现从“刚性裁判”向“情感疏导”的转变。信访工作人员运用“背靠背”沟通技巧,巧妙运用邻里亲情纽带软化对立情绪,避免矛盾进一步激化;其二,治理力量呈现专业化整合趋势。驻村法律顾问的介入弥补了传统调解队伍的法律知识短板。“6人调解专班”构建起信访、司法、行政、自治协同的信访多元化解工作格局;其三,创新运用“信访简易听证会”工作法。通过引入子女、亲属、邻居这一关键第三方,做到基层的事由村民亲自来议、亲自推进、亲自解决,不断增强基层群众自治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基层治理共同体。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