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重点

5龄童血溅网红店 头皮被缝30多针

追求“打卡美学”的品牌门店缘何成了儿童活动的隐形杀手

陈颖婷

本文字数:2909

◆2025年7月16日,长宁区人民法院以巡回审判方式公开审理此案

◆2024年8月9日,年仅5岁的男童小明(化名)在店内景观装置处意外摔倒,额头裂开一道触目惊心的伤口

  □  记者  陈颖婷

  2024年,炎热的8月,上海一家网红火锅店内,一声撕心裂肺的哭喊打破了聚餐的温馨——年仅5岁的男童小明(化名)在店内景观装置处意外摔倒,额头裂开一道触目惊心的伤口。日前,长宁区人民法院以巡回审判方式公开审理此案。案件核心直指暑期儿童安全痛点:监护人疏忽与公共场所经营者安全保障缺失的叠加风险。随着庭审细节曝光,也让人不禁思考,在网红经济驱动下,追求“打卡美学”的商家是否忽略了最脆弱的儿童群体?父母在享受休闲时光时,是否松懈了“眼皮底下的监护”?这起案件成为暑期儿童意外伤害的缩影,也敲响了全社会共同筑牢安全防线的警钟。

  血溅网红店,暑期聚餐变噩梦

  2024年8月9日傍晚18时,上海某家“凑凑火锅店”内,人声鼎沸。5岁男童小明随父母前来用餐。等候间隙,他像许多同龄孩子一样,被店内一处别致的石头景观装置吸引:那是一圈光洁的大理石水池,中央有石墩艺术装饰,水流潺潺,映衬着暖黄灯光。小明的父亲张先生(化名)已进店就座,视线虽未完全离开儿子,却未及时制止孩子的嬉闹。监控画面显示,小明在水池边缘奔跑跳跃,数次试图攀爬石墩。

  短短几分钟,意外降临——他脚下一滑,额头重重磕在石墩棱角上,鲜血瞬间染红衣襟。小明被紧急送医,诊断书显示,伤口长达2.5厘米,属“面部裂伤”。医生连夜进行清创缝合手术,共缝合三十余针,治疗费用累计1万余元。更深远的是心理创伤:小明额头近3厘米疤痕如一道刺目烙印,可能会长远影响孩子的社交与心理健康。

  庭审激辩,监护与商家义务的罗生门

  2025年7月16日,长宁法院巡回法庭内,气氛凝重。原被告双方唇枪舌剑,核心围绕两个问题:小明的父母是否尽到监护责任?火锅店的安全保障义务是否到位?

  小明一家认为商家要为孩子的受伤负主要责任。他们提交的监控视频显示,店内工作人员曾目睹小明在水池边嬉闹,却未予制止;水池边缘光滑的大理石未设置警示牌或防滑措施,且装置拆除于事发后,证明商家自知风险。“凑凑品牌定位‘高端社交’,却未考虑儿童安全,”律师强调说,“景观设计为吸引客流,却未评估硬质棱角材料的危险,违反《民法典》的安全保障义务。”为此,小明一家索赔2.8万余元,包括后续疤痕修复费15000元及精神抚慰金5000元,突显伤害的长期性。

  被告“凑凑”方则矛头直指监护人失职。公司的法务人员当庭播放视频细节:小明父亲曾短暂拉走孩子,但随后任其自由活动;另一名在场家长全程牵紧自己的孩子,形成鲜明对比。“父母明知孩子贪玩天性,却未有效约束。意外因小明奔跑过快绊倒所致,与地面湿滑无关。”被告方认为,“商家已经在台阶处贴有警示,已尽合理义务。监护人疏于看护才是主因。”他们拒绝高额赔偿,仅愿承担次要责任。

  法官当庭归纳争议焦点:一是商家装置设计是否存隐患;二是监护人责任比重;三是赔偿金额合理性。庭审暴露暑期安全深层矛盾:一方面,家长在社交聚餐中易放松警惕;另一方面,商家在竞争压力下,优先视觉效果而非儿童防护。关键证物是一段30秒监控视频,视频中,工作人员一个转身的动作被解读为“制止尝试”,但无声音证据支持;水池边缘的光滑大理石和缺失的围栏,被质疑为“设计漏洞”。法院未当庭宣判。

  暑期安全防线,各方共筑刻不容缓

  暑期高温,儿童外出活动激增,公共场所伤害频发。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数据显示,每年7、8月是儿童意外伤害高发期,意外跌落也是造成我国5—14岁儿童青少年伤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也因此,每年暑假期间,各相关部门都会呼吁关注儿童意外跌落伤害,除了确保家中窗户、阳台安装合格的防护栏外,家长带孩子外出游玩应选择安全合格的儿童青少年游乐设施,确保孩子不攀爬施工脚手架、房屋等危险区域。

  审判长在调解环节直言:“家长责任不可推卸——5岁男童在火锅店跑跳,父母怎能不贴身看管?但商家也有责:每家门店都设类似装置,为何不立警示牌?”

  小明事件的核心教训是监护缺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三十四条规定:“监护人的职责是代理被监护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保护被监护人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以及其他合法权益等。监护人依法履行监护职责产生的权利,受法律保护。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职责或者侵害被监护人合法权益的,应当承担法律责任。”但在不少儿童伤害事件中,父母监管疏忽往往酿成大祸。

  现场监控显示,事发时张先生虽在场,却未持续干预孩子的危险行为。“餐厅有上菜传菜的情况,如果父母监管不到位,任孩子跑跳,就有可能跟服务员发生碰撞,导致伤害。”法官指出,父母有时会因社交或疲惫而分心,而好奇、贪玩、调皮,是五六岁孩子的天性。家长还是要对孩子进行适当的约束,须保持‘一臂距离’监护——即孩子始终在可触及范围内。法官建议带孩子外出时采取“轮值看护”:父母交替盯防,避免手机干扰;并教育孩子识别危险区域,如“不靠近硬质装置”。

  对于餐厅,法官也表示,作为网红餐饮品牌,该火锅店在水池景观的设计上追求“社交打卡”效果,却留下了对孩子“不友好”的瑕疵,石墩的设计过于尖锐。餐厅在台阶上有“小心地滑”的标识。但石墩装置上却没有任何提示,也没有围栏加以防范。该水景装置就在收银台附近,长期有服务员在此逗留。视频显示并没有员工看到小朋友的危险行为而去积极制止。对此,被告公司法务人员表示,将彻查门店的装置设计,避免存在安全隐患。

  法官在后续采访中也提到,相关部门也应从中汲取教训,检查餐饮、商场装饰设施。同时,社区和学校可加强安全教育:如在暑期前开展“危险装置识别”课程,提升儿童自护能力。

  延伸之痛,网红装饰的安全盲区

  案件发生后,记者走访上海多家该品牌门店,发现类似景观装置普遍存在:徐汇滨江店的水池为长条石制,龙华店则设头像装饰,均未专设儿童警示。硬质材料、棱角结构、光滑表面——这些为“出片率”而生的元素,却成为威胁儿童安全的隐患。在暑期客流高峰时段,隐患被放大:孩子们穿梭其间,家长忙于点餐,店员无暇盯防。

  业内人士表示,现行法规侧重食品安全和消防,对“装饰性设施”无强制标准。“这类装置属于装修范畴,审批时仅需符合建筑规范,无需专项安全评估,”该人员坦言。记者查询发现,欧美国家对公共场所硬质装饰有严格指南,包括高度限制和缓冲材料,而我国尚无类似细则。市人大代表焦扬表示,上海是全国唯一一个在整个城市范围推动“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省级直辖市,肩负着为全国探索经验的任务。目前上海已经建立了一个多方协作的体系,让“儿童友好”“儿童优先”的理念被更多人了解和实践,改造适合孩子的公共设施的工作也在进行中。但焦扬代表也指出一个明显问题:在制定直接涉及儿童的政策法规时,大家“儿童优先”的意识比较强;但在制定那些看起来不直接关联儿童的政策时,主动考虑儿童需求的意识就不够强了,缺乏明确的要求和规范。她认为,需要建立专门的咨询和评估机制来保障儿童权益。

  为此,焦扬提出政策自检要带上“儿童滤镜”。她强调:“政策法规的制定过程中,不能缺失儿童视角和意见,要把儿童友好原则和‘一米高度’(即蹲下来从儿童角度看世界)的理念融入决策主流。”她建议成立儿童顾问团参与评估,委员会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儿童意见征集渠道,甚至可以适当挑选一些有思考表达能力的孩子作为“儿童评估员”参与进来。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重点 A035龄童血溅网红店 头皮被缝30多针 陈颖婷2025-07-18 2 2025年07月18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