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季张颖 通讯员 陈卫国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加快,再婚老年人的赡养、遗产继承等问题日益凸显。近日,崇明竖新镇一对再婚37年的老夫妻,因一方突然离世引发家庭矛盾:遗体滞留医院,双方子女因医疗费分担、遗产分配等问题争执不休,甚至爆发肢体冲突。最终,在“三所联动”机制介入后,双方达成和解协议,让逝者得以安息,也为后续财产分割奠定基础。
三十七年相伴:经济独立却埋下隐患
79岁的张老先生与86岁的冯老太于1988年重组家庭。再婚前,双方各有子女,再婚后未共同生育,原子女均跟随前任生活。37年来,两人秉持经济互为独立的原则,在柴米油盐中相濡以沫,日子虽平淡却也安稳。然而,随着年事已高,医疗开支增加、行动不便等问题逐渐显现。
今年以来,年纪更大的冯老太身体频繁出状况,双方子女因赡养责任和财产分配产生分歧。“他们年轻时各管各的,现在却要我们共同承担?”张老先生的子女认为冯老太的赡养应归其亲生子女负责;冯老太的子女则强调母亲与张老先生共同生活多年,张家理应分担责任。
时间在推诿中过去。6月24日,冯老太因病在医院去世。79岁的张老先生因身体虚弱且悲痛过度,明确表示“无力操办后事”。张家子女则不闻不问,冯老太的遗体因此滞留医院太平间,无人处置。当晚,冯老太的娘家人及子女十余人情绪激动地赶到张家,要求张老先生出面主持丧事并解决财产问题。双方言语冲突升级至推搡,现场一时混乱,竖新派出所民警刘欣华接警后迅速赶到处置。
“三所联动”介入:情理法交融破僵局
为防止事态恶化,民警会同在场的司法所及村委工作人员,将双方主要当事人劝至派出所“三所联动”调解室。调解初期,冯家坚持“先办丧事后谈财产”,张家则以“经济独立多年”为由拒绝承担全部费用,调解陷入僵局。
“两位老人相伴37年,这份情谊不能用金钱衡量。”司法所工作人员一句话让双方先坐了下来。民警袁超从情感切入,回忆走访时了解的细节:“冯老太常念叨张老先生年轻时下地干活是把好手,张老先生也说老伴总给他留热菜热饭。现在冯老太走了,让她体面下葬,是对逝者最大的尊重。”这番话让双方情绪稍缓。
民警刘欣华则从法律角度释明:《民法典》规定,再婚配偶互为第一顺序继承人,张老先生对冯老太遗产享有继承权;同时,子女对父母的赡养义务不因父母再婚而消除。针对争议焦点,“三所联动”工作人员建议双方“先解决遗体火化、墓地选购等急事,再协商财产分割”。
从傍晚至次日凌晨2点,工作人员轮流劝导,中间还为双方购买了夜宵。经过7小时拉锯战,双方最终达成协议:冯老太子女负责办理后事,张老先生一次性补贴4万元;冯老太子女则放弃对母亲遗产的主张,双方之后无涉。
协议签订后,冯老太的后事得以妥善处理。6月30日,冯老太女儿专程向派出所赠送锦旗,感谢民警“用法律守护公正,用温情弥合裂痕”。
【案例点评】
本案是典型的再婚家庭涉老纠纷,涵盖赡养责任、遗产继承、遗体处置等多重矛盾。崇明区竖新镇通过“三所联动”机制,以情理法交融的方式促成和解,既保障了逝者尊严,又为后续财产处理预留空间。随着老龄化加深,再婚家庭涉老纠纷呈上升趋势,此案的化解为同类矛盾提供了“先解急难,再理细务”的调解范式。“三所联动”不仅用法律明晰权利义务边界,更以情感唤醒责任担当,既守住了法律底线,又修复了家庭关系,彰显了基层治理在化解复杂民生矛盾中的柔性智慧与高效能。此类纠纷的化解,需要基层调解组织既讲法律刚性,更重人情温度,方能实现“案结事了人和”的社会效果。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