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2版:法学院

全国政法院校“立格联盟”第十四届高峰论坛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举办

共建实践导向的法治人才培养共同体

朱非

本文字数:1555

  日前,由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承办的全国政法院校“立格联盟”第十四届高峰论坛在武汉召开。论坛聚焦“完善以实践为导向的法学院校教育培养机制”主题,与会专家就推进新时代法学教育与法学理论研究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法学教育培养机制实践导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中国政法大学校长马怀德以《立足国家战略需求,完善实践教育机制培养具有卓越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法治人才》为题发言。他表示,当前法学院校教育培养机制在实践导向建设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如教育理念侧重理论知识传授、实践教学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资源不足、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等。这些问题制约了法学教育培养机制改革与实践人才的培养。

  为应对这些挑战,他提出五点建议:一是深化教育理念变革,强化实践育人意识;二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入校外导师资源;三是整合优化教学资源,保障实践教学质量;四是完善考核评价体系,科学评估实践能力;五是持续推进校企、校政、校地合作,打造协同育人矩阵。他呼吁“立格联盟”成员高校发挥引领作用,带动全国法学院校携手共进,为法治中国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推动教学评价机制与职称晋升机制协调改革

  华东政法大学校长肖凯的发言题目是《法学教育如何以实践为导向》。他以法官职业为例,认为法治实践需要法律适用、庭审驾驭、文书撰写、群众工作、司法科技等多元核心能力。基于此,法学教育应当注重两方面工作:一方面构建实践导向的教学模式,实现三个转变——从知识传授转向能力培养、从理论讲授转向案例研习、从单一教授授课转向“双师课堂”;另一方面完善制度保障体系,推进教学评价机制与职称晋升机制的协同改革。

  他认为,法学教育应当紧扣我国法治实践的发展趋势,重点加强两大紧缺人才培养:一是涉外法治人才,通过构建多语言教学体系、优化国际法与区域国别法律课程,强化跨文化法律实务能力;二是法律科技人才,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科技课程纳入必修体系,系统提升学生的数字化法律应用能力。

  形成资源整合、优势互补的法治人才培养共同体

  西南政法大学校长林维作题为《探索以创新为驱动,以实践为导向的法治人才培养新机制》的发言。他认为,以实践为导向的关键在于,既要着力解决法治人才培养中既有的“老问题”,还要高度重视基于科技革命引发的“新问题”。同时,仍然要以培养学生扎实的法学理论功底为基础,不断提升法学理论的广度、深度和与司法实践的密切度。

  他提出三点建议,一是进一步完善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的学科专业设置调整机制,强化法学专业回应实践需求的能力;二是进一步推动传统学科专业转型升级以适应新时代法治建设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培育能够更好应对科技革命挑战和未来法治建设需求的新型法治人才;三是进一步健全以实践为导向的法治人才培养支撑体系,将实践需求更好融入课程体系、师资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考核体系的建设,深化校校协同的实践共育、校政协同的实践赋能、校企协同的实践开发,形成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共建共赢的法治人才培养共同体。

  采用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上海政法学院校长刘晓红的发言题目为《构建以实践为导向的“三个课堂”法治人才培养体系——以上海政法学院国际仲裁人才培养项目为例》。她表示,传统法学教育模式难以满足新时代法治人才的需求,而上海政法学院通过“三个课堂”协同育人体系,即课堂授课筑牢理论基础、校内实训强化实践技能、社会实践提升职业素养,有效破解了这一难题。

  此外,在法律硕士(国际仲裁)项目中,上政以实践为导向,实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通过“双层反馈”机制优化教学效果,并采用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学生在国内外模拟仲裁竞赛中屡获佳绩,该体系也获得国际仲裁实务界的高度认可。学校将继续深化法学教育改革,与兄弟高校协同合作,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法治人才。(朱非  整理)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学院 B02共建实践导向的法治人才培养共同体 朱非2025-08-06 2 2025年08月06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