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王葳然
本报讯 人工智能是年轻的事业,也是年轻人的事业。近期,上海市青年发展“十五五”规划人民建议征集市民圆桌会在张江科学之门举办,来自人工智能领域的青年围绕行业发展与青年成长等议题展开热议,为上海市青年发展“十五五”规划融入青春智慧。
会议现场,AI时代上海青年的“机遇和挑战”首先成为焦点话题。圆桌会上,国家科技部创新人才、上海泽阳科技董事长张元刚表示,抢先参与和定义人工智能产业的青年赛道是重中之重。“建议青年抓住产业重点,探索推动人工智能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他说道,“同时也要探索‘冷门机遇’,抓住青春经济消费方向,将人工智能与‘谷子经济’‘海派文化’等创意设计紧密结合。”
而当AI从玩具升级为工具,在带给人方便的同时,也产生AI幻觉、价值观和技术判断等争议。面对这些“暗刺”,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数字与移动治理实验室主任郑磊提出,要谨慎对待,并需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在这一时代真正实现人机共生、人机协同。”
此外,知氏教育集团董事长、全国青联委员、市青联常委徐默涵认为,人工智能正在重塑学习:“教育工作者、科技企业以及相关部门要加强合作,共同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并从教育伦理的角度,加强数据确权、持续推动教育普惠、教育公平。”
“在‘十五五’这样的关键节点,我们希望建设更多的创业课程,有更多的创业学校,让人工智能的基础知识科普到更多的大学生。”从最初十平方米不到的办公室,到如今不断成长,专注于全球“硬科技”的创业者,潮宿科技创始人林璐分享了连续三届参与人工智能大会之后的想法。
对许多青年来说,“拦路虎”不是技术能力,而是资金、指导和支持。“00后”开发者、RollingAI顾问谭逸蓝希望能够在人工智能领域建立起青年的“成长标准”:“比如提供给青年更多参与社会联结的机会,政企可以开放一部分的课题,帮助学生进行落地实践。”
团市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将认真梳理本次圆桌会收集到的建议,将青年智慧融入规划编制的各个环节,推动人工智能技术更好地服务青年成长,让上海成为青年逐梦人工智能时代的热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