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席记者 季张颖
本报讯 单位附属绿地开放共享是积极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具体实践,也是深入推进生态宜居“公园城市”建设的关键举措。记者昨天从市绿化市容局获悉,截至今年7月底,全市已开放单位附属绿地162个,改造成口袋公园47个。今年11月1日起,《单位附属绿地开放共享建设技术标准》也将正式实施,这也是全国首个关于单位附属绿地开放共享的地方性标准。
近年来,上海积极实施单位附属绿地开放共享,致力打造更多让市民可进入、可休憩、可观赏的绿色生态空间,得到了市民群众的认可和社会的好评。如何让开放共享之路更规范、更高效、更高质?今年11月起开始实施的《标准》对于单位附属绿地开放的选址及方式、规划设计、开放共享边界、硬质铺装、设施设置、植物配置、施工与验收等方面作出了详细要求。
记者获悉,例如在选址方面,开放绿地应不影响单位正常运行和安全管理,宜临街或与主要道路、周边绿道连通,涉及保密、安全等特殊要求的或具有潜在污染的单位附属绿地不宜开放共享。
在绿地边界、出入口、活动场地等方面,明确临街面围墙应视线通透,出入口设置应兼顾邻近公交场站、地铁出入口等人流密集区域需求,方便人员通行,同时,应设置无障碍通行设施,其出入宽度不应小于1.5米,活动场地不宜设置在邻近单位办公区域,应选择背风向阳处。
在植物配置上,《标准》提出了更科学、合理的要求,应结合所处区域、单位特点和场地立地条件,选择乡土植物和外来适宜植物为主,并兼顾适生的新优植物,其中,改建绿地原有风格突出的,宜保留原有植物主题及布局特点。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