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中外法学》编辑部、《政法论坛》编辑部、《法学家》编辑部、《清华法学》编辑部联合主办的“法学期刊高质量发展经验交流”研讨会在清华大学法学院召开。与会专家围绕高校法学期刊发展的关键议题展开研讨。
编辑团队应始终坚守严格的审稿制度
清华大学法学院院长崔国斌教授表示,法学期刊是法学院的学术窗口,编辑团队应始终坚守严格的审稿制度,在稿件筛选打磨中投入专业力量。目前《清华法学》已入选CLSCI和CSSCI等核心期刊,与《清华中国法律评论》《清华法律评论》《清华法治论衡》一起构建了清华大学法学院立体化的学术平台。
他认为,这些成果得益于跨校合作,此前通过推动注释规范统一、加强期刊建设的交流讨论,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清华大学法学院将持续支持期刊发展,与其他法学院校共同推进中国法学期刊在学术质量、规范建设与国际传播等方面的突破。
法学期刊需承担学术与实践对话功能
《中外法学》主编、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王锡锌表示,法学期刊不能仅作为单纯的学术成果发布平台,更应主动承担学术与实践对话的议程设置功能。他分析当前期刊同质化的核心问题在于理论研究与司法实务的脱节,这导致期刊文章与实务需求错位的现象。
他提出,期刊应在经典理论研究与当代重大议题之间寻求平衡,并建议优化审稿流程,编辑应先行筛除明显劣质的稿件,对具有潜力的文章再启动外审程序,以提升审稿效率。此外,可建立松散型协作联盟,通过共同设定研究议程形成学术引领效应。
探索多期刊联合发布年度重点选题模式
《政法论坛》主编、中国政法大学教授霍政欣提出,影响因子、引用率等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期刊同质化竞争,导致期刊定位模糊、缺乏办刊特色等问题。
对此,他建议,期刊应依托所属院校的学科优势实现差异化发展,探索多家期刊联合发布年度重点选题的联动模式。针对学术宽容度收缩的现象,他认为,期刊为追求发表安全性,常对突破性理论或交叉学科研究持保守态度。期刊应在关注排名压力的同时,在风险可控范围内探索学术创新的促进机制。
主动对接国家政策与高校学科建设需求
《法学家》常务副主编、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高圣平表示,期刊应主动对接国家政策与高校学科建设的需求。比如邀请学者聚焦争议问题,推动组织法与行为法交叉研究,推动实体法与程序法的跨学科对话,推动民法与民事诉讼法融合领域的研究等。
他还提出,学术研究需兼顾解释论与实证研究,比如民法领域投稿需结合中国裁判案例等。期刊也应配合所在院校学科建设增设相关栏目,形成教学、科研与期刊出版的联动效应。
建立联合抵制数据造假的行业自律机制
会上,与会专家达成多项共识。首先,在关乎法学期刊长远发展的议题上,应确立问题导向的核心理念。倡导打破学科壁垒,通过整合多方学术资源,形成学术合力,推动不同法学学科间深度联动与协同创新。期刊需突破传统方法论的桎梏,注重基础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的有机平衡,摒弃单纯机械套用研究方法、缺乏理论创新的学术成果。
其次,在学术诚信建设方面,法学期刊界应建立联合抵制数据造假的行业自律机制,将产出学术内容过硬的优质成果作为核心竞争力,努力摆脱过度依赖外部评价体系的发展困境。
最后,在学术传播方面,呼吁充分利用权威平台,构建多元联动的传播矩阵,提升法学研究成果的时效性与社会关注度,扩大法学期刊的学术影响力与社会辐射力。此外,法学期刊还应主动肩负起培养青年学者的重要责任,为法学研究事业储备优秀人才。 (朱非 整理)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