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工人日报》报道,入职时以为是做普通销售,却因公司涉嫌诈骗成为“从犯”;面试时宣称“低门槛高回报”,实则暗藏违法陷阱……一些企业以高薪岗位诱骗求职者陷入违法甚至犯罪的泥潭。律师提醒:求职者须增强法律意识,掌握“避坑”指南,识别“高危岗位”。
因公司涉诈被判缓刑
2024年7月,小夏线上接触到了一家主营“国学业务”的公司,面试两次后被录用。工作内容听上去与违法犯罪毫不沾边——线上给客户答疑,根据对方肤质推荐护肤品。仅仅在公司工作了一个月,小夏就感觉到“不对劲”——每周开会时,组长会对业绩垫底的员工大加批评,还要求大家集体喊口号。入职一个月,她就提出了离职。
然而,半年后,小夏却收到了公安机关的电话,称她涉嫌诈骗罪。第一次接到电话,小夏还以为是骗子,直到众多前同事也表示收到了类似通知,她才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
到案后,小夏得知,她之前向客户推荐的“一对一配比”的高端护肤品,其实是伪劣产品。老板甚至还成立了空头公司,用来转移资金。
作为新员工,小夏在第一个月拿到了约3500元工资,业绩倒数。法院考虑其较低的“涉案金额”,属于“从犯”,最终被判缓刑。
小夏的遭遇在社交媒体引发共鸣。从事保健品销售、教育培训等职业的劳动者,也现身说法,诉说自己身为普通员工,因不慎加入涉嫌犯罪的公司,结果面临刑罚的遭遇。
记者采访发现,这些“踩坑”的劳动者以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居多,有的甚至还是在校大学生,往往被低门槛、高薪资的虚假招聘广告吸引,主动联系“入局”。
求职须增强法律意识
重庆市人大代表、合众律师事务所首席合伙人鲁磊坦言,在一些新产业、新领域,企业的经营、盈利模式变化很快,一些经营手段确实具有迷惑性、隐蔽性,导致劳动者无法识别其中隐藏的违法犯罪风险。
不过,劳动者对公司的违法犯罪行为是否知情,在很多时候并不对案件判罚起决定性作用。
“由于一般员工都会或多或少地参与公司运营,因此区分是否有直接责任是认定是否有罪的关键。”北京德恒重庆律师事务所律师李建分析说,公司犯法,员工是否会被牵连,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员工在违法行为中的角色、知情程度、参与程度以及是否履行了相应的义务。一般来说,职位越高、入职时间越久,对犯罪活动提供的帮助越大,量刑就会相对更重。
李建提醒:求职者应增强法律意识,明确自身责任和义务,无论是求职前还是入职后,都要判断公司业务是否合法合规,即使是单纯提供技术支持的公司,也要留意其业务是否涉嫌违法。一旦发现公司涉嫌犯罪,应尽早辞职并向当地派出所反映情况,员工主动报案可以依法从轻或减轻处罚,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 (李国)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