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朱非
8月21日,教育部发布《关于第三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结果的公示》,拟认定5999门课程为第三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其中,线上课程1000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500门,线下课程1842门,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2206门,社会实践课程451门。传统的“五院四系”高校中,仅中国政法大学一所高校五类课程均有入围。
入围的法学课程涉及医事法等新兴学科
线上一流法学相关课程中除了传统的法学核心课程外,还涉及医事法、信息犯罪与计算机取证等新兴学科,以及外国法制史、税法学、国际商法、法律英语等专业课程。其中,北京高校入围课程最多,为六门,涵盖了中国政法大学的“刑法学分论三十二问”、北京大学的“医事法”、北京交通大学的“债权法”、北京师范大学的“破产法”、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国际商法”、中国民航大学的“航空法概论”。上海有三门课程入围,分别是复旦大学的“行政法学”、上海交通大学的“刑事诉讼法”、华东政法大学的“信息犯罪与计算机取证”。传统“五院四系”的高校中,除中国政法大学和华东政法大学外,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外国法制史”“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以及西南政法大学的“宪法学”也获认定。
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法学相关课程中在传统的法学核心课程的基础上,增加了医事法、民族法学等新兴学科,以及金融法、继承法学、土地法学、物权法、犯罪学、侵权责任法等专业课程。其中,传统“五院四系”高校中“五院”各有两门课程入围,分别是中国政法大学的“国际民事诉讼和仲裁程序”和“电子商务法”,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继承法学”和“环境资源法”,西南政法大学的“国际法学”和“刑法学分论”,西北政法大学的“犯罪学”和“行政诉讼法”,以及华东政法大学的“金融法学”和“国际公法”。
线下一流法学相关课程还涉及“劳动法律诊所”“监察法学”等新兴学科,以及物权法学、著作权法学等专业课程。传统“五院四系”中六所高校榜上有名,其中,中国政法大学入围的课程最多,分别为“民法学原理一:总论”“劳动法律诊所”“国际私法”“法律职业伦理”;西北政法大学次之,“知识产权法学”、“刑事诉讼法学”两门课程入围;西南政法大学的“监察法学”、华东政法大学的“民事诉讼法学”、中国人民大学的“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以及武汉大学的“民法三:合同法总论”均上榜。此外,本市复旦大学的“刑法I”、上海政法学院的“国际商事仲裁”课程也获认定。
虚拟仿真实验课程注重培养实践能力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和社会实践一流课程侧重于实践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
其中,入围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法学相关课程包括中国政法大学的“社区矫正人员风险评估虚拟仿真实验”、大连海洋大学的“海上执法登临紧追虚拟仿真实验”、福建师范大学的“中小学教育惩戒的合法边界——教师实施教育惩戒的民事纠纷处理仿真教学实验”、河南大学的“模拟法庭虚拟仿真综合教学平台”等。
社会实践一流法学相关课程则包括中国政法大学的“少年越轨法律诊所”、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立法和政策设计实务”和“民事法诊所”、华北电力大学的“司法实务见习(1、2)”、辽宁大学的“国际模拟法庭竞赛实训”、江苏大学的“民事模拟法庭”、浙江大学的“法律诊所”、山东政法学院的“法治影像传播工作室”和“认罪认罚值班律师实务课”、成都理工大学的“法律诊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