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法治网”报道,近日,江苏张家港76岁的刘大爷看到网上AI视频火热,满是好奇,便点进了相关培训的直播间。按要求转账2880元课程费后,他却没有收到任何教学视频,联系对方也无回应,才发觉被骗。
此类AI培训课程是如何“围猎”老年人的?常见的套路有哪些呢?
AI培训骗局“三步走”
互联网从业人士王春(化名)透露,当前,AI培训骗局的套路呈现出高度标准化的特征,主要分为“三步走”,即:先以低门槛、高回报为诱饵,通过展示消费者无法核实的成功案例吸引目标群体;再利用限时优惠、名额稀缺等话术制造紧迫感,促使其冲动付费;最后则通过阶梯式收费套路,以课程内容升级、可以赚到更多钱等名义层层加码,诱导持续投入。而商家实际提供的服务或产品与宣传严重不符,多为简易工具操作或浅薄无效的内容,甚至有的就是赤裸裸的诈骗行为,骗完就拉黑走人。
在黑猫投诉平台上,记者输入关键词“AI课”,显示已有5327条投诉,其中在投诉内容中明确说出自己老年人身份的有62条,相关问题包括夸大宣传、诱导消费、效果差距大、退费难等。
一位消费者投诉称:“6月10日在某平台上买了课,老师说会带我们进行实操变现,交费后却不教给我们实质性的东西,很多随便讲讲就过,就一直让我们买高阶课。承诺高阶课会带我们变现,费用2980元,很多人就被他们忽悠买课了。希望能查处一下!”
保留证据追讨损失
福建重宇合众律师事务所首席合伙人涂崇禹认为,根据《广告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相关规定,此类宣传面临虚假广告、消费欺诈、合同违约等多重法律责任。
涂崇禹表示,一些AI培训课程机构如果宣称“零门槛月入过万”“包教包会”“保底收益”等,需要引起消费者特别是老年人的警惕。付款前需要核实企业资质,一旦发现被骗,需要及时保留并固定相关证据,便于后期依法追讨损失。
中国法学会网络与信息法学会副会长、中国政法大学数据法治研究院教授王立梅认为,当前我国老年网民规模快速扩张,但其数字素养与防诈能力相对薄弱,易被“高收益承诺”等直播话术诱导。相关平台对直播内容等具有信息审核主体责任和监测管控能力优势,应当落实对课程销售直播的全流程管控。
对于平台如何加强审核管控,王立梅建议:一是事前严格准入,落实广电总局、文旅部《网络主播行为规范》规定的教育等专业直播资质准入要求,对主播进行资质审核及备案。
二是事中加强干预,依托国家网信办《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要求建立的直播内容分级分类管理制度,对涉老课程销售直播的违规话术、私域交易等行为实施重点监测,配套大额支付验证等防护措施。
三是事后维权支持,推动平台适老化改造,设立“银发维权通道”,简化举证与退款流程。
(沈仲亮 高子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