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7版:法律人手记

阿姨的十字绣终于“回家”了

以法理为针引温情作线把褶皱抚平将情感织补

刘芬/陈嘉思/张薇

本文字数:2615

漫画:王杉

  □  刘芬  陈嘉思  张薇

  午后的阳光斜斜地探进窗棂,洒落在摊开的卷宗上。目光扫过,这起“承揽合同纠纷”标的额不算大,而紧随其后的“长3米多”“宽1米”“十字绣”“古稀老人”“耗费数年”几行字却猝不及防地刺破了纸面的平静。我仿佛看见一位白发老人,在无数个晨昏里,就着微光,一针一线,将漫长的岁月细细绣进那方寸布帛之中。

  此刻,我心里已然明了:这绝非寻常小案,而是一份沉甸甸的心血寄托……

  初调遇阻

  双方立场壁垒分明,互不相让

  案件案情并不复杂:年近古稀的刘阿姨将耗时数年绣成的大幅十字绣交给金大姐的店铺装裱,完工后却认为装裱仅覆薄膜、框架未进行加固,不符合约定,且对装裱效果不满意,因此不愿付款。金大姐则坚持装裱已完成,不付款就不返还绣品。刘阿姨诉至法院,要求金大姐返还绣品。

  刚接手这起案件时,基于两点考量,我首先选择尝试庭前调解:一是案件事实本身比较清晰,法律关系也相对明确,具有调解基础;二是考虑到一方当事人是年事已高的老人,希望能以温和、高效的方式化解纠纷,避免他们陷入冗长的诉讼之累。

  本着化解小额矛盾、减少当事人诉累的初衷,我拨通了电话,希望能促成双方和解。

  然而,电话沟通的结果却事与愿违。双方当事人的态度异常坚决,针锋相对,对调解表现出强烈的抵触情绪。

  刘阿姨方接听电话的是她的儿子,听到我的提议后,他的声音紧绷如弦,斩钉截铁地拒绝:“没什么好调的!必须无偿返还!我妈耗费三年的心血,绝不能这样被糟蹋!”

  而另一边,装裱店金大姐也毫不退让:“法官,调解不了!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为了这个大家伙,我专门租了场地,成本都搭进去了!钱不到位,绣品绝对不给!该怎么判就怎么判吧!”

  双方立场壁垒分明,寸土不让,调解的可能性被堵死。

  几轮沟通下来,电波间来回传递的只有滚烫的怨怼和毫不妥协的决绝。

  我的调解努力,如同撞上了一堵无形的铁壁,硬生生被挡了回来。

  庭上经纬

  化解多年矛盾,法理温情穿针引线

  调解无望,案件在双方的坚持下如期开庭。

  开庭当日,刘阿姨在儿子的搀扶下走进法庭。老人身形单薄,背脊微弯,眼神却固执地盯住被告席。

  刘阿姨的儿子情绪激动:“法官!三年心血!这可是我快七十岁的母亲一针一线绣的!这哪是装裱,简直是糟蹋心血!”他愤怒地控诉着装裱的“劣质”。

  金大姐猛地站起,声调陡然拔高:“这次活儿大,我特意租了间铺子存放!材料、方案她事先都点头的!现在一句‘不满意’,就想白拿回去?我的人工、租金,谁来认?”

  金大姐摊开那被胶水、木屑磨砺出的粗糙掌心,满是不甘。

  法庭的空气仿佛凝固了。一方是倾注数年光阴、视若珍宝的古稀老人;一方是投入真金白银、自觉尽责却反遭指责的小本经营者。针尖对麦芒,互不相让。

  判决固然可以依据法条厘清责任归属,但简单的一判了之无法化解双方心中的怨怼,甚至可能加深裂痕,导致“案结事不了”。作为法官,我们不仅是裁判者,更是社会矛盾的修复者和实质正义的追求者。于是,我决定继续为双方调解。

  我转向刘阿姨母子,放缓语速:“阿姨,您的心血值得尊重,但法律上,承揽合同讲究对价。如果装裱确实存在瑕疵,如您说的薄膜覆盖、框架不稳,这些瑕疵是否严重到让整个装裱工作‘毫无价值’,您是否有权因不满意而拒付全部报酬?这需要考量。或许,可以考虑根据瑕疵的程度,合理扣减部分报酬?”

  我点明关键:瑕疵不等于全盘否定,法律保护权利,也尊重付出。

  另一方面,我目光投向金大姐,语气带着理解:“金大姐,您的付出,我们也看在眼里。场地租金、人工工时,成本确实发生了。但您试着想想,这么大一幅凝聚数年心血的绣品,对古稀老人意味着什么?完美的装裱,是为了永恒珍藏。瑕疵的存在,确实影响了最终收藏的效果。您核算成本,理所应当。但强留下这件对您毫无情感价值的绣品,除了徒增怨气,又有何益?物归原主,或许才是对双方都好的出路。”

  我希望引导金大姐理解:绣品对刘阿姨是“无价之宝”,对她却可能是“烫手山芋”。

  孝心破冰

  为了当初的善意,双方各退一步

  法庭陷入短暂的沉默,只有空调低沉的嗡鸣。突然,金大姐肩膀微微垮下,叹了口气,声音低沉了许多:“法官……其实,当初接这活儿,也是看刘阿姨儿子忙前忙后,想着帮老人把这份心血好好装裱起来,给她个惊喜的一片孝心……”

  这句话猝不及防地揭示了本案的转机——那份基于“孝心”的朴素情感。

  我立刻捕捉到这份温情,声音带着暖意:“刘阿姨,您听到了吗?金大姐当初接这活儿,也是念着您儿子的孝心。大家本意都是好的,想把这幅凝聚了您心血和儿子孝心的作品,完美地呈现出来。”我抓住“孝心”这个共同的情感基石,继续劝说,“您这么大年纪,绣这么大一幅,耗费了多少心神?再为这事劳心伤神,甚至让这份‘孝心’蒙上对簿公堂的阴影,岂不是辜负了当初的美好心意?咱们各退一步,让这份‘孝心’和当初的‘善意’,有个温暖圆满的收场,好吗?”

  刘阿姨沉默着,一遍遍摩挲衣角,仿佛在抚平心中翻涌的波澜。法庭里静极了,过了良久,她缓缓抬起头,直视金大姐:“小金啊,老顾客了。闹到法院来……唉……”她顿了顿,声音清晰而平静,“这样,我给你300块钱。你把绣品还我。咱们化干戈为玉帛,行不?”

  300元,一个象征性的数字,它既非装裱服务的足额对价,也非绣品价值的体现。它是对人工成本认可的象征,是对那份基于“孝心”却未能完美绽放的善意的抚慰。

  金大姐紧绷的脸终于缓和下来,点了点头,声音也轻快了些:“行吧,刘阿姨,就按您说的。”

  现场履行

  绣品顺利“回家”,终现冰释前嫌的笑意

  为了给这场和解画上一个最圆满的句号,我决定现场履行。我们一行人来到金大姐的店铺。当那幅巨幅十字绣映入眼帘,刘阿姨颤巍巍地伸出手,轻轻抚摸。阳光透过店铺的玻璃窗,暖暖地洒在绣面上,也映亮了她眼中闪烁的晶莹泪光。她的儿子郑重地将300元交到金大姐手中。

  交接绣品的那一刻,金大姐粗粝的手在绣品边缘停顿了一下,那份下意识的轻柔与小心翼翼,是对刘阿姨心血的无声尊重。我笑着,对刘阿姨说:“刘阿姨,您的十字绣——拿回来了!”又转向金大姐,“金大姐,也辛苦您了,您的工作也不容易。”

  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展开的绣品上,也映照着两位当事人脸上冰释前嫌的笑意。那笑容里,有释然,有宽慰,更有一种共同跨越沟壑后的轻松。

  法槌落下,能定分止争,厘清是非曲直。而调解,则如那穿针引线的巧手——以法理为坚韧的针,引温情作柔韧的线,在规则的经纬之上,将生活的褶皱细细抚平,将撕裂的情感,一针一线,织补成圆融的图景。

  (承办法官:刘芬,上海市金山区人民法院商事审判庭二级法官)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律人手记 B07阿姨的十字绣终于“回家”了 刘芬/陈嘉思/张薇2025-09-09 2 2025年09月09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