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有许许多多的国际友人,义无反顾投身到这场正义的战争当中。他们的故事和他们的足迹一样,永远地印刻在中国的大地上。
北京市海淀区苏家坨镇,一座神秘的庭院,掩映在峰峦叠嶂的西山里。这就是法国医生贝熙业的故居——贝家花园——一个华北抗日战场中隐蔽斗争的重要阵地。从深居山中的“济世之医”,到冒险开辟一条自行车“驼峰航线”,把药品、电台运往敌后抗日根据地,这位法国老人与中国人民和中国革命有着怎样的难解情缘?
京西贝家花园
贝熙业,1872年7月出生于法国克鲁兹省一个乡村教师家庭。来华时,贝熙业已是很有名气的外科医生,不仅担任北京圣米歇尔医院院长、法国公使馆医官和北京大学校医等职务,还经常为名人政要诊治,在当时的中国具有相当高的社会地位。
这样一位医术精湛且颇具名望的外国医生,为何会选择在海淀的大山深处,建造一座庭院?贝家花园又经历了怎样的历史变迁?其实,在北京城内的大甜水井胡同16号院,贝熙业原本有一处宜居的住处。
1923年,贝熙业的妻子不幸去世,他的女儿又患上肺病。为了让患肺病的女儿得到更好的休养,他特意来到城外,从北安河村村民手里租下一块地,盖起碉楼,建起了一座花园别墅,这就是如今的贝家花园。碉楼共三层,原是为防盗而建,后来改为诊所。一层为候诊室,二层为诊室,三层储存药物。贝熙业为附近的乡亲们无偿看病开药。
自行车“驼峰航线”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百姓流离失所、伤亡巨大,整个城市满目疮痍。在中国已经生活二十余年的贝熙业,早已把这里当成了第二故乡。他目睹战争带来的苦难后无比沉痛,立即挺身而出,代表外国驻京医官致函中国红十字会,表示愿意支援中国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之后,他在晋察冀社会部北平黄浩情报组的领导下,在隐蔽战线上开展抗日活动。救治抗日伤员、秘密运送药品……长达几年的时间里,在贝熙业的帮助下,一批批药品经贝家花园转交给地下游击队,再经门头沟妙峰山的平西情报联络站,最终输送到了平西抗日根据地和晋察冀边区的战地医院。就这样,在抗战时期,贝熙业以贝家花园为据点,进行着无声的战斗。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愈加猖狂,到处攻城略地,汽油等战略物资捉襟见肘,贝熙业的汽车因此没法继续使用。为了保住通往抗日根据地的“生命线”,年过七旬的贝熙业冒着生命危险,坚持骑自行车为战地前线运送药品、转移电台。从大甜水井胡同到贝家花园,有40多公里路程,沿途还要经过多个日军关卡。在西山夜色初上的星空下,人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位留着白色八字胡的外国老人,风尘仆仆地骑行在蜿蜒的山路上,这就是如今广为人知的自行车“驼峰航线”。
总书记点赞的国际友人
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法国访问时曾说:“我们不会忘记,无数法国友人为中国各项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中有冒着生命危险开辟一条自行车‘驼峰航线’,把宝贵的药品运往中国抗日根据地的法国医生贝熙业。”2024年5月,法国里昂新中法大学协会副主席拉巴特代表协会向全国人大中法友好小组赠送了一尊由法国雕塑家卡伊努创作的高50厘米的贝熙业医生半身雕像。全国人大中法友好小组将雕像带回中国,并捐赠给贝家花园。同年10月30日,为了纪念这位无私奉献的外国医生,这尊贝熙业半身铜像被立于贝家花园南大房正厅之中。一百年前,怀着对中国的热爱与深情,贝熙业在海淀西山安家,不仅救治了许多中国人民,更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作出了重要贡献。作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贝家花园,见证了百年历史,历经岁月沧桑,面对新时代的风云际会,这座文化坐标正在默默讲述和传承着国际交往、文明交流的时代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