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王葳然 通讯员 张笑月 施迪
蓬勃发展的网购早已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电商平台推出的“七天无理由退换”等质保政策,初衷是为了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却被一些不法分子盯上,沦为其非法牟利的“生财之道”。
日前,普陀区人民法院公开开庭审理了一起在得物APP及旗下“95分”平台,通过买新退旧方式,非法骗取平台退款的诈骗案件。
案件回顾>>>
2023年7月起,被告人王某某为牟取非法利益,在被害单位上海得物信息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得物公司”)及其普陀分公司运营的得物APP、“95分”购物平台上,通过控制、使用多个账号实施诈骗。
王某某先在得物APP上购买全新正品鞋,再在“95分”购物平台购入同款瑕疵正品鞋,随后利用得物APP的质保政策申请退货退款,将瑕疵正品鞋退回得物APP。
2023年7月至2024年3月案发期间,王某某通过上述调包方式持续进行诈骗,共计造成得物公司损失29万余元。
案件审理期间,王某某对上述犯罪行为供认不讳,主动退出全部违法所得。
普陀法院经审理认为,被告人王某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虚构事实,隐瞒真相,骗取得物公司钱款,数额巨大,其行为已构成诈骗罪,依法应予处罚。
考虑到王某某有坦白情节,自愿认罪认罚,退缴涉案违法所得弥补被害单位经济损失等情节,法院最终判决被告人王某某犯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3年,缓刑3年,并处罚金5万元。
说法>>>
随着网络购物的迅速发展,电商生态体系日益完善,从商品选购到售后维权,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加便捷的全链条服务。但与此同时,部分消费者利用平台漏洞、以非法手段牟取利益的现象时有发生。
需明确的是,以诚信为基石的平台售后服务体系,需要买卖双方共同维护,若肆意破坏这一体系,不仅会给平台和商家带来直接经济损失,更会严重扰乱网络购物的正常交易秩序。
● 消费者应坚守诚信退货,合理行使自身权利
消费者在申请退货时,应自觉遵守平台退货规则及商家的合理退货要求,不得滥用退货权利,确保退回商品的数量、外观、功能完整性及包装等均符合退货标准,切莫因贪图小利碰触法律红线。
同时,需树立清晰的“权利边界意识”。虚假退货、以次充好、以旧换新等恶意“薅羊毛”行为可能构成不当得利,需承担民事返还责任,情节严重、达到刑事立案标准的,则可能构成诈骗罪等刑事犯罪。
● 商家应强化退货验收管理,提升风险防范能力
商家在收到退货时,应严格审查交易的真实性,对退货商品进行及时、细致、准确地验收核查。针对疑似“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的退货商品,要第一时间追踪商品流转路径,留存相关证据。
在对商品型号、质量进行审核时,可适当增加入人工复核环节,填补售后验收风险防控的疏漏,避免不法分子有机可乘。
● 平台应优化退货审核机制,建立多方信息共享机制
平台可结合自身业务特点,引入更加科学合理的退货审核机制,比如根据消费者的历史购物行为、退货频率、退货商品合格率等数据,建立消费者信用评分系统,并依据信用评分差异化设置退货审核流程。建议对于信用良好的消费者,可简化审核环节;对于频繁申请退货、退货商品多次出现异常的消费者,则需启动额外的人工审核或资质核验流程,从源头杜绝“以假乱真”“以旧换新”的诈骗行为。
此外,平台可联合快递企业、入驻商家建立三方信息互通协作平台,实现退货物流信息、验收信息、异常反馈信息的实时传输与共享,构建全链条、高效率、高安全的退货管理流程。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