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小米汽车因交通事故引发全网热议,现场多名救援人员尝试破门未果的画面,引发公众对新能源汽车“电子门锁与隐藏式门把手设计”的讨论。目前在售的新能源车型中,隐藏式门把手几乎已经成为所谓科技感的标志性配置,随着使用范围的不断扩大,其弊端不断暴露,给乘客带来识别难、操作不便、冬天容易结冰冻住、断电失效、夹手等问题,更严重的是,还存在潜在的逃生与救援风险。
20个乘客,12个打不开门
近日,网络上一段高速追尾视频引发网友热烈讨论。视频中,一辆黑色新能源SUV疑似突然失控,在追尾前车后,拐至应急车道撞击护栏并摩擦滑行减速逼停。在此过程中,车主将驾驶舱车门打开并持续试图刹车控制车辆。一系列自救措施,被不少网友称作“教科书”应急技巧。其中,车主提前打开车门的举措,也将隐藏式门把手的安全隐患再度推至人前。
高端、低风阻、一体感、智能化,车企的辞藻在不断堆砌叠加,但消费者的抱怨却从未停歇:“打车像解谜,开门靠猜谜”。更有网约车司机直言,“20个乘客至少12个打不开门”,不得不购买提示贴纸“教”乘客开门。隐藏门把手在北方地区甚至因寒冷冻住还要先拿温水“化开”。从电容感应时灵时不灵,到按压杠杆藏玄机,再到全隐藏式无把手的极致简洁……有些车门正变得越来越“邪门”。
记者梳理发现,在近年的交通事故中,隐藏式门把手带来的隐患层出不穷。比如去年山西运城一问界M 7车辆高速追尾后,隐藏式门把手无法打开;今年小米SU7高速碰撞事故中,隐藏式门把手未被打开也成为外界的关注点之一。
风阻优化微乎其微,陷“认知普及”难题
业内人士表示,一旦车辆出现事故,这些复杂的车门就变成了危急时刻“锁死”的生命通道。多数纯电控隐藏式门把手没有机械冗余设计,碰撞断电后直接失效。
某央企下属专门测试汽车技术安全机构提供的测试结果显示,这类门把手在侧面碰撞后弹出成功率仅67%,远低于机械把手的98%。
此外,据消费者协会统计,2024年因隐藏式门把手夹伤儿童手指的投诉同比增长132%。
尽管车企曾宣传隐藏式设计能降低风阻,但实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在一次直播中曾提到,目前隐藏式门把手的几个缺点:重量大、密封性差,用电来驱动,一旦缺电,碰撞的时候打不开。魏建军还表示,实际上隐藏式门把手的唯一作用就是减少噪音和风阻,但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根据车企提供的数据,单个隐藏式门把手可以降低0.003Cd的风阻,四个加起来即降低0.012Cd的风阻。换算到CLTC-P标准工况下,约可提升5km-10km的综合续航。部分研究认为,该设计对风阻系数的优化对于实际用户的感知极其有限,其主要功能还是在于外形好看。
国际智能运载科技协会秘书长张翔表示,隐藏式门把手当前所面临的不是一个技术难题,而是一个“认知普及”的问题。“行业普遍将隐藏式门把手视为一项高端配置,它能显著提升车辆的科技感与价格定位。”张翔分析道,“但一个客观现状是,许多消费者仍不熟悉其开启方式。”
但张翔进一步指出,在讨论事故中“车门无法打开”的问题时,不应将责任简单归咎于门把手形态。“在车辆未从内部解锁的情况下,即便使用传统门把手,外部人员也难以强行开启。”
藏不住了?工信部发布征求意见稿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销量不断提升,车主及乘客对于隐藏式门把手的担忧和意见不断增多。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对《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以下简称《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及三项强制性国家标准修改单公开征求意见。《要求》强制规定,所有车门必须配备机械释放功能,即便断电或碰撞后也能徒手开启。直接叫停汽车设计的“炫技竞赛”,让“安全实用本质”得以回归。
《要求》中明确规定,“每个车门的车门外把手在任意状态时,相对车身表面应具备手部操作空间,该操作空间应不小于60mm×20mm×25mm,即手部打开车门的操作空间不能小于30立方厘米。这一数据,在业内人士看来,相当于明确禁止全隐藏式门把手。
与此同时,针对隐藏式门把手带来的安全隐患,《要求》也明确了多条细则。例如,针对车门把手断电后的安全打开性,每个车门(不包括尾门)应配置机械式车门外把手和车门内把手,在锁止装置处于锁止状态时,发生不可逆约束装置展开或动力电池热事件等事故后,非碰撞侧车门应能在不借助工具的情况下,通过机械式车门把手开启车门。如果汽车装备的是电动式车门内把手,应同时配备机械式车门内把手。针对大多数消费者反映“在紧急情况下,无法找到机械式车门把手”的情况,《要求》明确:具备机械释放功能的车门内把手应易于车内乘员识别。
从征集意见稿中可以看出,主管部门并不是限制创新,而是为创新提供清晰的安全边界。从救援逃生角度,强化汽车车门外把手在碰撞以及车辆起火等事故场景的安全逻辑,增加机械或者断电保护等安全冗余设计要求,保证断电、碰撞等事故中车门系统能够开启,从而进行救援及逃生活动,让车企研发有据可依。(来源:中国新闻周刊、央视网等)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