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2版:法学院

第三届中俄法学院院长论坛在上海政法学院举行

共同应对法律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徐慧

本文字数:1452

  □  记者  徐慧

  近日,第三届中俄法学院院长论坛暨第十一届“俄罗斯法制与法学”国际研讨会在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国际司法交流合作培训基地举行。与会学者围绕中俄两国法学教育共同面临的新趋势、新机遇、新挑战,以及中俄两国在相关法学领域的合作前景进行了前沿性的探讨和交流。

  未来应加强俄语与法律复合型人才培养

  上海政法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刘晓红教授表示,当前中俄关系进入深化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新阶段,法学教育合作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上海政法学院将依托中国—上合司法培训基地等平台,持续深化与俄罗斯高校的法学交流与合作。

  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师范大学王健教授认为,中国法学教育工作者应抓住历史机遇,深化对俄罗斯法学的系统研究与交流,同时注重发挥中国的法学教育体系作用,服务国家战略与中俄合作,未来应加强俄语与法律兼顾的复合型人才培养。

  莫斯科国立法律大学战略与国际发展副校长马若琳那·玛丽亚·维克托罗夫娜教授表示,当前世界正经历价值与技术的深刻变革,法律体系与法学教育亟须应对新兴领域挑战,如网络法、人工智能法和气候法等。应推动中俄高校在法学与科技融合方面加强合作,共同探索法律教育的创新模式。

  建议以“数字时代治理”切入开展合作

  国际关系学院副校长毕雁英教授提出,法学教育需紧密结合国家法治建设与民族复兴需求,重点围绕“国际安全法学”构建培养体系。国际关系学院是国内唯一一所在本、硕、博全阶段开设国家安全法课程的院校,希望与俄方法学院建立跨国交流机制,围绕国家安全、涉外法治等领域联合设计培养方案,共同培育符合两国安全合作需求的专业人才。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杨东教授在发言时表示,当前涉外法治建设面临三大困境:涉外法治事务激增、专业人才供给缺口大、涉外法律知识体系复杂。针对这些问题,他提出“涉外法治大模型”解决方案,该模型由人大联合上海知识产权局共同研发,已建成多语言(中、英、俄等)、高可信度的涉外法律资料库,且通过实质性审查,具备准著作权、准专利属性,目前正推进产业落地。

  华东师范大学法学院院长林彦教授梳理了中国法学教育的发展脉络,并认为,新时代下传统模式面临地缘政治变化、全球化进程放缓等挑战,但中俄法学教育合作具备坚实基础,依托两国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可共同应对单边主义与霸权行为。面向未来,建议双方以“数字时代治理”“人工智能法律规制”为切入点,开展课程共建、案例共研等深度合作。

  携手推进“一带一路”法治人才培养

  苏州大学王建法学院院长程雪阳教授的发言关注“法学教育如何适应AI挑战”的问题。他认为,由于法律工作具有特殊性,需要培养高端的综合性法律人才。因此,要对学生的法律思维进行系统训练,建立律师学院等新的产业学院,以实践为导向优化课程的运行方式。

  华东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副院长张磊教授则表示,中俄应携手推进“一带一路”涉外法治人才培养。首先,共育熟悉两国法治建设的涉外法治人才;其次,共办国际模拟法庭竞赛将是中俄提高涉外法治人才培养质量的举措之一;最后,共建有利于学生就业的实习实践基地则是中俄法学教育吸引生源的重要方法。

  会上,黑龙江大学法学院(东北亚仲裁学院)院长哈书菊教授介绍了黑龙江大学重点图书出版项目、由中国-上合司法培训基地资助出版的译著《俄罗斯宪法》(四卷本)。该译著由俄宪法学家C.A.阿瓦基扬撰写,由哈书菊、周珩、龙长海、王雅琴翻译,共计100万字,为中国学者深入理解俄罗斯宪法理论体系提供了重要依据。

  本次论坛由上海政法学院、黑龙江大学主办,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指导。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法学院 B02共同应对法律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徐慧2025-10-22 2 2025年10月22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