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住宿业价格乱象、隐私泄露、监管滞后等问题日益凸显,同时民宿、电竞酒店、集装箱酒店等住宿新业态不断涌现,也带来了新的监管挑战。商务部等九部门近日联合印发《关于促进住宿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为住宿业乱象治理提供指引,尝试破除传统监管与住宿新业态之间的治理盲区。
平台应建立订房价格保护机制
住宿业价格问题一直是消费者关注的焦点,节假日价格暴涨、入住时临时加价、预订后无房等乱象频发,甚至出现“现场订房比平台下单价格更低”等现象。“指导意见”明确,引导住宿平台企业提高规则透明度,优化定价体系、收费模式,合理确定费率水平。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苏号朋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指导意见”针对性地回应了价格乱象,明确禁止消费欺诈、强化价格违法行为治理等要求,直击行业痛点。同时,住宿业定价属于市场调节范畴,政府不宜主动干预企业定价自主权,因此,新规核心是引导平台提高交易规则透明度,而非要求企业公开定价机制。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关键不在于价格高低,而在于价格是否公平、是否充分公示,若价格远超正常的市场供求关系水平,或存在隐藏收费等侵害知情权的行为,消费者可向监管部门投诉维权。
中国政法大学孙颖教授则认为,要彻底破解价格乱象,需建立科学完善的定价机制与透明化规则。在定价方面,应建立行业价格指引,结合房源成本、市场供需等因素确定动态定价合理范围。平台需公示房费、服务费、税费等总价构成,杜绝隐藏条款,并建立订房价格保护机制,保障消费者在预订后遇价格下跌时可退还差价。监管部门则要严格把控相关平台和商家的定价行为,要求商家公示节假日价格浮动上限,禁止利用算法操纵价格,实施差异化定价应明示规则,对低价引流、歧视性定价等失信行为进行惩戒并建立“行业黑名单”。
酒店对隐私侵权事件均需承担法律责任
近年来,客房偷拍、房客信息泄露等隐私侵权事件时有发生,部分事件甚至导致消费者精神抑郁等严重后果。
对此,苏号朋表示,无论隐私侵权事件因何种原因发生,酒店均需承担法律责任,若完全因酒店原因导致侵权,酒店需承担全部侵权责任;若由酒店之外的第三人,如擅自安装偷拍设备者、窃取或泄露信息者引发的侵权,则由该第三人承担赔偿责任,酒店依据《民法典》规定承担补充赔偿责任。
孙颖则认为,此类隐私侵权事件的首要责任在于偷拍者和信息贩卖者本身,其行为直接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情节严重的可能构成刑事犯罪。商家应承担安全保障和隐私保护的法律义务,其是否尽到合理注意义务是责任认定的关键,若未建立客房安全巡检制度、未配备必要检测设备,或怠于处理消费者投诉,均需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苏号朋提醒消费者,入住时应仔细检查床头柜、电源插座、烟雾报警器等重点区域,做好个人防护;遭遇侵权后需第一时间固定证据,通过报警、向网信办或文旅部门举报、申请民事赔偿等多元渠道维权。孙颖则建议,未来可以通过整合维权资源,探索建立更便捷的一站式纠纷解决服务平台,进一步降低消费者的维权门槛。
利用大数据技术实时监测价格波动
当前,民宿、电竞酒店、集装箱酒店等住宿新业态不断涌现,与此同时,住宿业与餐饮、文旅、医疗等行业呈现融合趋势,传统监管模式面临严峻挑战,监管短板日益凸显。
在苏号朋看来,传统监管模式难以适应产业融合发展需求,易出现监管盲区,需加快制定新业态服务与安全标准。在标准制定过程中,应吸收优秀企业管理经验,通过标准赋能引导全行业提升服务质量。此外,应采取包容审慎的监管模式,落实“首违不罚”等要求,通过警示、约谈等柔性执法为行业创新留足空间;同时推行多部门联合检查,实现检查结果互认互享,减少企业负担。
孙颖则认为,现有监管还存在标准细化不足、执法协同性欠缺、刚性约束不够等问题,部分标准与实际经营贴合度不高,可操作性不强。因此,应细化定价、安全、卫生等核心标准,明确低价引流、大数据杀熟的认定边界和处罚标准,出台客房安全自查清单,规范洁具消毒等卫生流程等。监管部门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对价格异常波动和投诉集中点进行实时监测,实现精准监管,通过构建跨平台行业信用评价体系,将失信行为与商家许可、平台流量推荐等挂钩,让信用产生价值,优化良性竞争的营商环境,推动住宿业长效健康发展。(记者 朱非)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