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王葳然 通讯员 张笑月 施迪
假日临近,不少市民有出行需求,所谓的“特价代购机票”真的可信吗?近年来,小红书凭借丰富多元的内容生态,深受广大年轻用户喜爱。其中,各类票务代购广告因“低价”“便捷”等标签格外吸引眼球。然而,一些不法分子却盯上了平台的流量红利,借“虚假种草”之名布设骗局。日前,普陀区人民法院审理了一起通过小红书APP发布“特价代购机票”虚假信息,骗取他人钱款的诈骗案。
唐某某曾经营一家主营机票代购业务的旅行社,后因市场环境变化、经营不当等因素,旅行社陷入经营困境,唐某某本人也负债累累。为尽快还清债务,唐某某在2023年至2024年期间,利用以前在小红书APP上积累的账号流量基础,持续发布特价机票信息吸引被害人关注。在无实际票源的情况下,唐某某多次虚构“可帮被害人预订机票”的事实,骗取被害人信任。每当被害人催促唐某某提供机票信息时,他便以“系统延迟”“内部审核未通过”等理由反复搪塞。通过这种方式,唐某某先后从多名被害人处骗取机票款项共计10余万元。
案件审理期间,唐某某对上述犯罪行为供认不讳,主动退缴了全部违法所得。
法院经审理认为,被告人唐某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虚构“有特价机票票源”可协助预订机票的事实,隐瞒“无实际购票能力”的真相,骗取他人财物,数额巨大,其行为已构成诈骗罪,依法应予处罚。被告人唐某某认罪认罚,可以从宽处理;其到案后如实供述犯罪事实,系坦白,可以从轻处罚;其退缴违法所得,可以酌情从轻处罚。
最终,法院以被告人唐某某犯诈骗罪,判处其有期徒刑3年,缓刑3年,并处罚金4万元。
【法官说法】
近年来,“刷小红书种草”成为许多人的日常习惯。部分消费者为追求性价比或图省事,选择非正规公司或个人代购票务,却忽视了背后潜藏的风险:极易遭遇虚假票源、伪造订单、收款后失联等问题。
消费者在购买机票时,应优先选择航空公司官方APP、官网或有资质的大型旅游平台等正规渠道,切勿轻信社交平台上非官方认证的私人代购账号或小众机构。
需注意的是,如今部分诈骗分子会伪造营业执照、资质证书等材料,甚至通过P图、AI生成等技术手段制作“证明文件”。对此,消费者可通过企查查、天眼查等权威企业信息查询平台,核实对方公司是否真实注册、是否处于正常经营状态、有无失信记录等;同时,可留意对方社交账户的IP地址是否与其经营地址一致,发布内容是否有真实购票案例、用户反馈是否可信等,最大限度降低受骗风险。
消费者在涉及资金交易时,不要被“限时特价”“名额有限”“手慢无”等话术营造的紧张氛围裹挟,避免冲动消费。对于要求先支付预付款、全款,或提出“私下转账更优惠”的情况,要格外谨慎,付款前,需核实收款账户主体与宣传的经营主体是否一致,拒绝向私人账户、无资质的陌生公司账户转账;对于对方晒出的“好评截图”,要保持理性判断,警惕“刷单伪造好评”的可能,避免因盲从他人推荐而受骗。一旦发现疑似诈骗行为,应立即停止交易,及时保存聊天记录、转账凭证、对方账号信息等证据,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
同时,法官还指出,随着社交平台治理难度的不断加大,一方面,平台需加强对商家及账号的审核监管:对发布票务代购、商品销售等商业性质内容的账号,严格核查其经营资质、经营范围,对无资质的账号及时限流或下架相关内容;同时,通过技术手段监测“低价诱导”“私下引流”等违规行为,对频繁发布可疑广告的账号重点管控。另一方面,平台应完善消费者投诉处理机制,设立便捷的投诉通道,对涉及诈骗的举报快速响应,及时协助消费者固定证据、联系涉事账号,必要时配合公安机关调查。
此外,针对“用户在小红书种草后,被引流至其他社交平台交易并遭遇诈骗”的常见问题,还需联动其他平台、监管部门、行业协会等多方力量,建立信息共享、协同处置的行业共治机制,形成治理合力,从源头遏制跨平台诈骗行为。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