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章炜
“真没想到,不用打官司,在家门口就能把赔偿问题解决了!”拿到火灾赔偿款的虹口区新市南路小区居民李女士表示。此前,该小区地下车库一起电动自行车火灾引发系列赔偿纠纷,在街道“三所联动”的全力推动下,历经近一个月的协调,所有受损方与责任方最终达成和解,一场可能升级的矛盾纠纷在基层实现圆满化解。
火灾突发致多户受损
7月下旬的一个深夜,虹口区新市南路一居民小区地下车库内,一辆电动自行车在充电过程中意外起火,过火面积约5平方米,直接波及附近的十余辆电动车和两辆自行车不同程度烧损,车库内部墙面、地面也装饰受损。此外,火灾产生的烟雾涌入毗邻某楼栋一楼的三家住户,影响了居民的日常生活。
灾情发生后,街道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响应机制,成立工作专班,迅速开展善后处置。考虑到受灾居民的居住安全,专班工作人员连夜协调安置酒店,将三户受影响居民暂时转移。其中两户家庭有行动不便的老人,工作人员协助其家人将老人的轮椅搬运至安置酒店。针对另一户家中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卧床老人,街道还专门联系专业护工提供24小时照护服务,确保特殊群体的生活需求得到保障。
随着火灾责任认定结果出炉——电动自行车电池存在质量缺陷是引发火灾的直接原因,赔偿问题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为尽快化解纠纷,街道司法所主动牵头,启动“三所联动”调解机制,联合社区律师、辖区民警共同推进纠纷化解工作。
“背对背”沟通打破僵局
考虑到受灾居民多为上班族,专班特意将首次调解会安排在晚间举行,地点设在社区居委会会议室。调解现场,一方是十余名受损车主、三户受烟雾影响的居民及物业公司,另一方是电动自行车电池生产厂家代表。律师首先结合《民法典》相关条款,清晰阐明责任划分。根据《民法典》规定,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他人损害的,被侵权人可向生产者请求赔偿,因此电池厂家需承担主要赔偿责任。
在律师的专业引导下,厂家代表实地查看受损情况后,与物业公司、车主很快达成共识,初步确定了赔偿金额。然而,三户受烟雾影响的居民因家中物品污染程度、清理成本等问题,与厂家在赔偿金额上产生较大分歧。
几天后,第二次调解会召开,司法所特意增派经验丰富的专职调解员支援。针对居民与厂家的核心分歧,调解员采取“背对背”沟通策略。先与居民单独交流,详细分析诉讼流程、时间成本及举证难度,建议理性看待赔偿金额;再与厂家代表沟通,强调拒不积极赔偿可能对企业声誉造成的负面影响,以及后续诉讼可能产生的额外成本。
经过三个半小时的反复沟通,当晚,两户居民与厂家达成一致并签署调解协议。但剩余一户居民因对赔偿金额仍有异议。此时,厂家代表因工作安排需离沪返厂,后续沟通只能通过线上进行,且厂家的赔偿意愿明显降低,甚至建议居民通过诉讼解决,调解陷入僵局。
面对这一情况,专班工作人员将调解工作转为“远程攻坚”。工作人员通过视频会议、电话沟通等方式,分别与居民和厂家持续协商,既向居民解释厂家的实际诉求,也向厂家传递居民的合理需求,同时反复测算诉讼可能产生的时间、人力、经济成本。历经近两周的不懈努力,双方终于就赔偿金额达成一致,通过邮寄方式签署了调解协议。至此,这场由火灾引发的赔偿纠纷,在“三所联动”机制的推动下,实现了全链条化解。
【调解心得】
此次纠纷的圆满化解,不仅为受灾居民挽回了经济损失,更展现了基层治理中多元解纷机制的强大效能。一方面,应急处置“快”字当头——火灾发生后,街道第一时间启动专班,通过临时安置、特殊照护等举措,及时安抚居民情绪,将矛盾化解在萌芽阶段,避免了因处置不及时导致矛盾升级;另一方面,调解过程“准”字发力——“三所联动”机制整合了司法、律师、公安等多方资源,律师提供专业法律支撑,调解员运用“背对背”等灵活调解技巧,民警协助维护现场秩序,形成了“各司其职、同向发力”的解纷格局,精准破解了赔偿分歧难题。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