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王葳然
受人员流动性强、用工关系复杂、合同不规范等因素影响,新就业形态劳动纠纷呈上升趋势。近日,杨浦区江浦路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以下简称“江浦路街道调委会”)就化解了一起群体性欠薪纠纷。
此前,江浦路街道调委会接到市民投诉电话,反映某平台家政公司存在欠薪情况。调解员意识到可能涉及群体性纠纷,第一时间向投诉人和公司详细了解情况。
原来,该平台家政公司成立不久,为了让家政人员安心入职,公司承诺新员工入职前三个月有底薪。经过对新入职人员培训后,培训合格者与第三方服务公司签订《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合作协议》,通过平台给保洁员等家政人员派单,约定服务提成及前三个月固定底薪。但员工表示,该部分基础工资实际并未全部支付。经过仔细梳理,此次纠纷涉及人数达40余人,欠薪金额30余万元。
获悉情况后,司法所指导调委会迅速制定调解方案,联合派出所、律师事务所参与该纠纷的实体化解,为公司和员工搭建协商调解的平台。一方面,调解员通过电话、线上沟通等方式联系被欠薪人员核实情况,安抚员工情绪,引导其耐心等待反馈,通过合法途径表达诉求;另一方面,与该平台家政公司及第三方公司负责人沟通,在了解到公司方法定代表人常驻外地后,通过派出所联系到法定代表人并签署委托协议,为后续调解打好基础。
调解员与公司进行沟通时,要求公司及时核查相关数据,确认未发基础工资差额员工名单、工时记录等材料。公司提出,其与员工没有劳动关系,在调解员沟通引导下,同意与第三方公司共同推动纠纷化解。经公司核查,该部分工资未能按时发放是因系统故障导致。为了高效平稳开展调解,调解员建议员工方选派五名代表,与公司进行现场调解。
调解当日,调解员引导双方就协议内容、底薪金额、发放区间进行先行确认。针对平台公司劳动关系模糊、责任划分困难等痛点,调解员充分发挥专业素养与律师合作,根据《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以及《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休息和劳动报酬权益保障指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规则公示指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维护服务指南》等法规文件,向公司明确其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同时向员工普及新业态就业特点及维权渠道。
经过多轮沟通,最终双方达成合意,调解员逐一确认应发放人员名单及金额,公司表示将协同第三方公司于约定日期前支付基础工资差额部分。一个月后,经回访,员工表示已经收到相关薪资,感谢调解员及各方为此所做的努力。
【调解心得】
新业态劳动关系往往存在劳动关系主体模糊、保障机制不健全等痛点难点。调解以灵活高效的优势,在预防和化解新业态矛盾纠纷中展现出不可替代的作用。接下来,杨浦区司法局将指导调解组织持续关注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护,以法治力量赋能新就业形态平稳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