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陈颖婷
庞先生因多次输错解锁密码,陪伴他四年多的手机变成了一块“砖头”。店员告诉他,唯一恢复使用的方法是刷机,但手机里所有照片、视频和文档将永久消失。庞先生无法接受这个结果,一纸诉状将苹果公司告上法庭。近日,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作出一审判决,驳回了庞先生的全部诉讼请求。
输错密码手机变“砖头”
2025年2月28日下午,庞先生的生活被一连串错误的密码输入打乱。他多次尝试解锁使用了四年多的苹果手机,却接连收到“5分钟后重试”“15分钟后重试”“30分钟后重试”“1小时后重试”的提示,更让他崩溃的是,连记忆中“绝对正确”的密码,也被系统判定为错误。
情急之下,庞先生赶到当初购买手机的苹果公司直营店铺求助,却被告知“只剩最后一次输入机会,输错手机将永久停用,恢复使用只能刷机,但数据会全部清空”。抱着最后一丝希望,庞先生当着店员的面输入密码,结果依然错误——手机彻底变成了“砖头”,里面存储的工作文档、家庭照片、视频等数据也随之“锁死”。此后的一个多月,庞先生多次联系官方客服、到店交涉,得到的答复始终是“只能刷机清空数据,无法恢复”。今年5月,庞先生将苹果公司诉至法院,要求对方恢复手机使用、找回全部数据,并修复系统漏洞。他强调,直到到店求助时,才知道“只剩最后一次机会”,此前从未收到过相关风险提示,“如果早知道输错会永久停用,我肯定会更谨慎,甚至找专业人员帮忙,而不是自己反复尝试。”
庞先生认为,商家所谓的“安全机制”本质上是“霸王条款”。“他们打着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旗号,实际却在损害我的权益。我输错密码是我的权利,就算输错了,商家也没有权利未经我同意就停用我的手机。”
自身过错导致问题?
面对庞先生的指控,苹果公司的委托诉讼代理人明确表示公司无责,不应承担任何赔偿或修复义务。
首先,关于“是否有义务解锁手机、恢复数据”,苹果公司指出,案涉手机不存在硬件故障,且早已超出一年保修期,输错密码导致手机锁定、数据无法恢复,不属于《移动电话机商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中的“性能故障”,双方也从未就“解锁密码”“恢复数据”达成过额外约定。其次,对于“手机锁定的责任归属”,苹果公司认为,问题根源完全在庞先生自身。“原告到店时,店员已经明确告知‘只剩最后一次输入机会,输错会永久停用,恢复需刷机清空数据’,他是在知晓后果的情况下,依然输错了密码,这属于自愿承担风险的行为。”苹果公司代理人补充,多次输错密码锁定设备,是手机的正常安全功能,目的是防止他人通过“穷举法”暴力破解密码、窃取隐私,“这一机制在《苹果手机使用手册》和平台安全保护手册里都有明确说明,庞先生作为使用了十多年该品牌手机的用户,理应知晓相关规则。”
代理人还提出“技术上无法在保留数据的前提下解锁手机”。“手机锁屏密码仅加密存储在设备本地,不会传输到任何服务器,包括我们在内的所有相关主体,都不掌握用户的锁屏密码,也无法远程修改。”他表示,庞先生若想重新使用手机,可自行通过电脑或恢复模式抹掉数据、恢复出厂设置,但“保留数据解锁”在技术上完全不具备可行性,“这是为了保障用户数据安全,并非我们故意推诿。”庞先生未及时备份数据,“由此导致的数据丢失后果,应由其自行承担。”
诉请缺乏依据未获支持
法院审理后认为,苹果公司在手机使用手册中已明确告知手机使用者在设备锁定的情况下如何完成解锁,且该解锁后的手机将自行抹掉原存储数据,但仍可以从备份恢复数据,该政策系为保护用户的隐私安全,并无不当。庞先生至苹果商店交涉,店员已告知仅剩最后一次输入密码机会,可见,原告已明确知晓最后一次密码输错的后果,但仍然输错密码致手机被停用,苹果公司对此并不存在过错。因此,庞先生因忘记其自行设置的密码而无法解锁,系其自身原因造成,不能归责于被告,且原告应当注意做好数据备份。
法院认为,庞先生要求被告恢复手机正常使用,恢复手机内所有数据信息,修复系统漏洞等诉请,既缺乏合同依据,也缺乏法律依据,法院难以支持。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