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部手机、一根线,日薪300-500元”——这样的兼职广告正在瞄准校园。
近三年,虹口区人民检察院办理了多起涉及在校学生参与“手机口”诈骗的案件。所谓“手机口”诈骗,本质是诈骗分子的“语音中转站”:用一部手机连接境外诈骗团伙,另一部插入本地电话卡拨打受害人电话,通过通话免提或音频对录线的方式实现语音中转,让境外来电伪装成本地号码,降低被害人的心理防备。
□ 通讯员 张炽 胡玮
学生为何成为“高危人群”?
为何在校学生会参与到这样的案件中?检察官分析,青年学生社会经验不足,法律意识相对淡薄,容易在骗子精心设计的骗局中一步步被拖入犯罪帮凶的泥潭。主要有以下三大认知陷阱:
兼职诱惑精准迎合需求
以校外实习、远程兼职等工作项目,抛出“零门槛、赚零钱”的诱饵,恰好契合学生对“轻松赚小钱”的期待,让不少人在利益诱惑下选择性忽视了背后潜在的风险。
隐蔽性操作模糊犯罪认知
“手机口”诈骗方式已逐渐升级为音频对录线连接的“盲转模式”——只需将两部手机连接,无需参与实际通话,也听不到具体的通话内容。这种间接操作,让学生错将自己定位成“无关紧要的工具人”,完全意识不到该行为可能构成犯罪。
利用信任关系降低防备
“学长介绍”“同学拉拢”,或是“企业HR推荐”,通过伪装身份搭建信任桥梁,还可能触发从众心理,让学生进一步放松警惕,最终踏入陷阱。
牢记三大陷阱防范指南
结合办理的“手机口”诈骗案件,检察官深入分析问题症结,针对在校学生易被诱骗成“手机口”诈骗犯罪“工具人”情况,向相关犯罪高发的学校制发检察建议,并组建跨省联动专业化队伍赴该校开展法治教育,防止学生落入犯罪“陷阱”。同时,检察官也做出提醒:
警惕兼职陷阱:帮助诈骗团伙架设呼叫转移设备、提供通信线路、拨打转接电话等兼职,看似门槛低来钱快,其实都是在帮助犯罪分子实施诈骗,可能构成帮信罪或诈骗罪,面临牢狱之灾,千万不要尝试!
拒绝从众陷阱:不出租、出借、出售电话卡、银行账户和互联网账号。就算身边人都在做,涉及电话卡、银行卡的“赚钱活”坚决不碰,出租一张电话卡也可能构成帮信罪。
拆解信任陷阱:若同事、老师、学长介绍类似工作,直接询问:“是否需要连接陌生软件?是否能公开通话内容?”凡是要求“保密操作”的,都是犯罪信号。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