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章炜
“这巴掌大的地儿,你还挤过来!”“怎么了?我的地盘我做主!”2025年6月初的傍晚,宝山区张庙街道一集贸市场突然响起激烈争吵声。相邻摊位的两位摊主,为了方寸之地互不相让,推搡间现场火药味十足。围观路人报警,一起因摊位边界引发的突出矛盾亟待化解。“三所联动”机制闻讯启动,街区书记火速介入,法治赋能街区治理模式高效运转。
调解现场一片混乱,双方情绪激动,根本听不进任何劝解。调解员立刻采用“背对背调解法”,将两人分别带到不同房间冷静情绪。整整三个多小时,调解团队耐着性子,听他们倒苦水、诉委屈。街区书记了解到,两家都是起早贪黑的小本经营者,矛盾的核心不是这巴掌大的摊位,而在于长期的价格差异、经营理念冲突,让双方的矛盾越积越深。
调解进入攻坚阶段,律师翻开《民法典》耐心解释:“公平竞争受法律保护,咱们都得守规矩才能把生意长久做下去。”同时,律师援引《民法典》相关条款,精准界定了相邻经营者权责边界。
“动手解决不了问题,违法成本算下来,损失只会更大,到时候生意、口碑都没了!”民警严肃又不失温和地提醒,双方的扭打行为已触犯《治安管理处罚法》红线,并警示冲动可能带来的违法后果。
街区书记用身边真实案例开导他们:“隔壁市场之前有两家摊主,以前也为价格争得头破血流,后来统一标准,邻里和睦了,生意也都红火起来。你们抬头不见低头见,何苦非要争个输赢?”
一边是法律划出的清晰红线,让两人认识到自身行为的不当之处;一边是掏心窝子的暖心话语,唤起了两人对邻里和睦的渴望。经过整整一下午的努力,两位摊主幡然醒悟,主动向对方道歉,愿意心平气和地商量解决方案。最终,在调解团队的见证下,两人签订了调解协议,明确了各自摊位的使用边界,还约定以后在经营过程中互相体谅、公平竞争。
为了防止矛盾再次发生,调解团队一有空就会来到集贸市场回访。一开始,两位摊主见面还有些尴尬,只是简单地打个招呼。但在调解团队的持续引导下,他们渐渐打开了心扉,有时会互相分享进货渠道,遇到顾客多的时候还会互相帮忙照看摊位。曾经剑拔弩张的两人,如今不仅冰释前嫌,还携手对摊位布局进行了优化,统一了部分商品的经营策略,吸引了更多顾客前来消费,两家摊位的生意也跟着越来越红火。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