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陈颖婷
本报讯 微短剧火了,但红线在哪儿?许可证怎么办理?内容如何避免踩雷?现在,上海有了首份专门为微短剧“量身定制”的规范指引。近日,松江区委全面依法治区委员会办公室发布《上海市松江区微短剧规范经营软法指引》(以下简称《指引》),这也是全市首个聚焦微短剧行业的专项软法指引。据悉,从立项、制作到发行、出海,这份《指引》覆盖全流程,帮助企业“对号入座”,轻松完成合规要求,真正实现“轻装上阵搞创作”。
《指引》系统梳理了微短剧“准入—立项—制作—发行—衍生开发—出海”全流程资质与备案要求,为项目顺畅推进画出清晰路径。从事制作须先取得《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投资额较大或平台重点推荐的项目,需提前办理《国产网络剧片发行许可证》……《指引》详细列明申请条件、流程及“一网通办”入口,避免企业走弯路。针对不同业务场景,《指引》精准区分《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的适用情形,细化“重点”“普通”“其他”三类微短剧的差异化备案流程,确保从业者“对号入座”,通过清晰指引降低合规门槛,让企业专注创作与发展。
内容是微短剧的核心竞争力,《指引》以“划底线、强服务”为导向,既明确合规边界,更助力优质内容创作。《指引》清晰界定内容创作的法律底线,严禁触及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等红线,同时针对不同题材提供正向创作指引——如抗战剧应尊重历史事实、“霸总”题材应传递健康婚恋观,引导作品回归现实、传递主流价值观。制作环节,《指引》聚焦企业高频需求,明确IP衍生开发的授权流程、第三方素材与字体的合法使用方式,帮助企业规避侵权风险;在人员聘用方面,明确违法失德艺人禁用规则与演员片酬比例要求,既保障行业风气,也为企业规范用工提供依据,让创作过程更安心。
此外,针对AI技术应用、广告植入、未成年人保护等新兴问题,《指引》提供针对性解决方案——AI换脸需取得授权、生成内容需明确标识、广告植入需真实合规、未成年人题材需强化权益保护,既为企业破解发展难题,也为产业创新发展保驾护航。
配套制定的《上海市松江区微短剧依法经营指引》也同步推出,旨在为从业者提供“看得懂、用得上”的操作指南,助力企业专注创作与发展,推动产业从“流量增长”向“品质升级”转型,为全市微短剧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松江样本”。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