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季张颖
本报讯 近日,一场由闵行区人大常委会主办、古美路街道党工委承办的“人民城市议事厅”大讨论活动,聚焦“从‘众口难调’到‘众望所归’,我的小区如何‘治’同道合”,人大代表、专家学者、社区居民等齐聚一堂,为社区治理出谋划策。
活动伊始,浦江智汇园业委会主任姜洁炜指出的维修基金监管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引发了现场不少共鸣:“业主交了维修基金,但物业却拖着没有交付给施工单位,而这一步其实维修资金系统里是没有监管到的。”
“物业公司压款,施工单位不能拿到维修款项,造成账期长、维修成本高,而这个维修成本其实又会转嫁到社区。”针对这一问题,闵行区人大代表王斐斐现场透露,她曾在今年区人代会上提出《关于加强小区维修资金物业代付监管的建议》,建议以上传电子发票的形式确保支付闭环,目前相关职能部门正在优化系统流程。
现场讨论中,维修基金续筹难、停车难等社区治理的问题被频频提及,但参与讨论的各方也都提出,这些问题背后的本质在于“人”。“参与治理的组成人员的水平也是一大关键,比如像业委会的运作,能不能鼓励更多党员干部向基层报到,通过建立有效激励机制,吸引更多年轻化、专业化业主参与?”现场,古美路街道平阳二村居民区党总支书记顾忠婷提出了自己的设想。
“物业治理过程中,业委会作用发挥固然重要,但决不是简单依靠业委会这几位业主的力量,而是要通过这几位业主带动小区更多业主来关心关注物业治理,有序有效参与物业治理。”来自全市最大单体开放式社区康城社区的业委会主任刘少飞的观点,获得现场赞同。
记者获悉,闵行区人大将对本次活动现场收集的意见建议进行梳理分类,形成建议清单,推动相关部门吸纳民意、改进工作。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