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昆仑
某地司法系统下属的劳动争议调委会工作人员吐槽,年底基本上每个条线都要下来检查。“就说一个台账,调委会日常只有两个人,覆盖的商圈数十万人,光做调解就已经口干舌燥,哪有时间一个个详细记录在案?”这位工作人员坦言,我们索性临时雇了一个中文系的大学生帮忙。“可他怎么知道你们一年里做了哪些调解?”“编呗,就像写小说一样。”(1月13日新华网)
为应付检查而“编”,像“编”小说一样,这说明除了单位应付检查以外,还存在这种检查不务实,显得多余。试想,如果是真正的检查,无论单位怎么“编”,都过不了关,“编”也是白“编”。可见,应付检查像编小说,应该引起主管部门的反思:怎么搞好年终检查,别走形式,别重复,应该是关键所在。这就需要对“年终检查”也来个真正的检查。
老实说,到了年末岁首,上级各部门为了检验一年来所布置的工作完成情况,相继组成检查组,深入到基层单位进行检查、验收,本无可厚非。问题是,有的检查组打着下去检查工作的幌子,去行非检查之实,以致群众讥讽道:“检查检查,又吃又拿”。特别是名目繁多的检查令基层单位叫苦不迭。不仅无益于工作,还助长了检查歪风越刮越烈,危害匪浅。
试想,检查的多了,基层单位只好去应付,虚报浮夸。即把工作重心不是放在为群众办实事,而是放在了写材料,“造典型”,“装门面”,搞“花架子”上。这样,不仅达不到检查的目的,反而还败坏了检查者的自身形象。因而,很有必要对年终的“检查”进行一下检查。
笔者认为,应该检查一下“检查”的合理性、“检查”方式是否对头、“检查”的路线是否正确、“检查”的标准是否合理、“检查”的作风是否端正等等。比如“检查”是不是“乘着车子转,隔着玻璃看”,蜻蜓点水; 看“检查”是不是事先通知后,再“例行公事”,便打道回府; 看“检查”有没有“搭车”、“打秋风”的嫌疑等。只有这样,才能刹住“检查”形式主义的歪风,才能刹住“检查”腐败歪风,才能达到检查的真正目的,发挥出检查的应有作用。
俗话说:凡事有个度,物极必反。检查过多过乱了,必然会使正常的检查变味。因而,窃以为,对照上级文件精神,对年终的“检查”进行一次真正的检查是完全必要的。它是把年终检查列入接受监督的范围,以堵住这种形式主义源头的好办法,必将使真正的检查做得更为深入实际,更受基层单位的欢迎。

首页


放大
上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