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2版:基层调解

“刑释人员”户口无着落要补偿

2018年02月06日 B02 :基层调解 稿件来源:上海法治报

本文字数:2006

  资料图片

  □法治报记者 王建慧

  

  王某原本住在某国营企业集体宿舍内,属于集体户口,犯罪后被判刑。刑满释放回归社会后,原单位已转制搬迁了,遇到了“无房居住”的困境。在社工的劝导下,其自行回老家生活,并要求在老家购房定居,向单位提出补偿,从而引发纠纷。

  长宁区北新泾街道调委会人民调解员马路娣及时介入调解,提出了调解方案,同时协助单位联系当地信访办,咨询户口迁移政策,还陪同王某看房购房。更值得一提的是,当调解协议履行陷入僵局时,调解员又挺身而出,为王某作信用担保,感动了当事人。

  【事件】

  回归人员回乡居住

  向单位提出要补偿

  王某是北新泾地区的一位刑满释放人员,俗称“老官司”。他有前科12次,在上海孤身一人,无家可归、无亲可投、无业可就,一直是街道安帮工作的重点对象。2013年8月王某刑满释放后,街道通过落实政策帮他解决了生活来源和退休问题,在社工的劝导下,王某回到老家居住,生活相对舒心稳定,没有再发生违法犯罪行为。

  2016年9月,王某在社工的帮助下,顺利办理了退休手续,养老有了保障,心里也很满足。但王某心里一直有个“结”,没有房子是他的“心病”。他认为,没判刑前,自己户口是在原单位某国营企业,住在集体宿舍内,现在单位转制搬迁了,造成他无房居住的困境,单位有责任给予补偿。

  为此,王某多次到上海找原单位领导理论,甚至采取了过激手段,但事情依然没有得到解决,于是向长宁区北新泾街道调委会人民调解员寻求帮助。

  【调解】

  户口迁移一波三折

  多次协调达成协议

  调解员马路娣首先仔细询问了王某的帮教社工,了解了他的基本情况和现状,得知王某已经在老家生活了一段时间,明显比在上海时更舒适安定。在此基础上,马路娣向单位提出建议,出资帮助王某在老家购买房屋,让他老有所居,同时王某将户口从上海单位迁出,双方都表示同意。

  之后,王某以老家没有小房型为由,提出了20万元的补偿金额。调解员马路娣耐心做他的工作,并告知他单位已经去当地实地考察过了,有小房型只需8万元左右, “你单身一人,小房型可以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在马路娣的反复协调下,双方达成调解协议,王某将户口迁出单位,单位支付10万元给王某购房。协议签订一个多月后,调解员马路娣又与单位负责人一起,专程到王某老家,辗转联系到当地信访办,咨询户口迁移政策,并陪同王某看房购房。最终王某看中一套二手房9万元左右,上家要求三天之内付款办理房屋买卖手续。王某再次来上海,要求单位先给钱买房。单位担心王某没有诚信,不同意先支付购房款,双方僵持不下。调解员马路娣反复考虑后,以自己的信用为王某担保,让王某写了9万元借条和户口迁出承诺书,单位同意以借款的方式将补偿款提前支付给王某。王某拿到借款后,立即赶回老家办理了房屋买卖手续,随后开始办理迁户手续。在社会多方的协助下,王某好不容易将无房证明、刑满释放证明书等9份材料准备齐全,2016年12月5日,他拿到了户口准迁证。王某坐车到上海办理迁户手续,不料,由于两地公安信息不联网等原 因,手续无法办理,且短期内无法解决,王某无奈返回老家。马路娣紧急向辖区派出所领导说明情况,经层层反映,并多次与当地派出所联系,终于在去年春节前夕解决了问题,扫清了户口迁移的障碍。为了办理户口,王某在当地镇派出所、县公安分局、上海之间来回奔波了3个多月,时间精力金钱都耗费不少,让王某非常生气,同时受到某些人的言语刺激,王某赌气说不迁户口了,要单位再补贴一些钱,双方差距较大。马路娣见状,再次单独做王某的工作。马路娣对王某说,在办理户口过程中,确实有很多额外的支出,可以向单位争取报销,但不能提出过高要求。经过一番劝导,双方达成一致。【点评】协议履行陷入僵局调解员出面作担保一是把握双方需求,合理制定方案。本案案情并不复杂,但一方是刑满释放人员,一方是国有企业。在制定调解方案之初,调解员 就考虑到上海房价高,生活成本高,提出安置金额单位不可能接受。当事人已经适应了老家的生活,安置成本较低,也有助于他安居乐业,安享晚年,最大限度地减少重新违法犯罪。因此调解员提出,在当地购房的方案,能得到双方认可,很快达成了协议。二是全程跟踪,全力推动协议履行。本案难在履行的过程。跨省买房,跨省迁移户口,当中有很多不可控因素,且当事人无配偶无子女,文化程度低,办事能力不强,复杂的手续屡次造成当事人思想反复。为此,调解员亲赴外地,帮助当事人看房,了解户口迁移政策,与单位一起帮助他办理各种手续材料,协调两地公安尽快解决户口问题。三是以诚待人,以情服人。本案最大的障碍是双方之间的互不信任。由于王某有“前科”,单位始终不同意先支付补偿款买房; 而王某急于买房安定下来,他担心户口一旦迁走,单位会反悔,调解协议履行一度陷入僵局。这时调解员挺身而出,为双方作信用担保,既促进了协议的顺利履行,也感动了当事人,为整个案子的圆满结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分享到微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上海法治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 上海法治报社出版
地址 : 徐汇区小木桥路268弄1-2号
新闻热线 : 021-64179999
杭州前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上海法治报
微信公众号
“法治新闻眼”
视频号
上海法治报基层调解 B02 “刑释人员”户口无着落要补偿 2018-02-06 2 2018年02月06日 星期二